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朱恒銀:風餐露宿 探尋地球?qū)毑?/span>
朱恒銀(中)在“簡易隨鉆定向儀研制”項目驗收會上做研發(fā)報告,。資料照片
朱恒銀在查看巖礦心。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朱恒銀:1955年出生于安徽舒城,,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zhì)隊教授級高工,。1976年,朱恒銀被招工到地質(zhì)隊,,從此和鉆探結下不解之緣,。40多年來,他先后前往全國各地勘探,,探尋“地球?qū)毑亍?;自主研發(fā)的不提鉆互換鉆頭技術,在皖南頁巖氣勘探中,,徹底顛覆傳統(tǒng),,將取芯時間由過去30多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
“這是緊要關頭,,大家再加把勁,!集中注意力!”伴隨著鉆頭向地底深挖時發(fā)出的巨大轟鳴聲,,朱恒銀帶領地質(zhì)鉆探隊員在緊張地工作……無論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今年65歲的朱恒銀,,總是伴著一身泥漿一身油,,常年工作在野外一線,。
1976年從學徒做起,當了兩年工人的朱恒銀又重返校園,,到安徽省地質(zhì)職工大學補足專業(yè)知識短板,。那時,可選的專業(yè)較多,,鉆探工作辛苦又冷門,,不少人曾以為他會換個熱門專業(yè)。沒想到,,朱恒銀選的仍然是探礦工程專業(yè),,一干就是一輩子。
“沒想過要轉行,?!闭勂鸬刭|(zhì)鉆探,平時不善言辭的朱恒銀突然話多了起來,,“對我來說這已不僅僅是份工作,,可以說,鉆探,,更是熱愛與責任……”
一年365天,,差不多200多天都在野外
“我們行業(yè)內(nèi)有一句戲稱,遠看像討飯的,,近看像收破爛的,,仔細一看是搞鉆探的?!遍L期工作在第一線,,風餐露宿對朱恒銀來說,是生活的常態(tài),?!般@機一開就不能停啊,三班倒,?!彼χf。
地質(zhì)鉆探,,通常在荒無人煙的野外進行,。有時住帳篷,兩塊防水帆布,,幾根帳桿,,簡易帳篷就搭好了;有時住集裝箱,十幾平方米的集裝箱房內(nèi),,住上好幾個人,。
“雖說鐵皮集裝箱大多沒空調(diào),天一熱,,就像蒸籠一樣,,但與以前相比,現(xiàn)在的條件還是好太多了……”朱恒銀回憶起自己剛入行那會兒,,住過老百姓家里的牛棚,。墻面用報紙簡單糊一下,能擋風就成,,地上撒點石灰,,防止半夜蟲蟻“入侵”。問及是否覺得辛苦,,他坦言:“習慣了,,也就不覺得有什么?!?/p>
但40多年里,,1/4的春節(jié)在野外工地上度過,未能陪伴家人,,對他來說,是份遺憾,?!耙荒?65天,差不多200多天都在野外,。有時忙起來,,甚至全年無休?!币蛩L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家里大小事全靠妻子?!皟鹤觾扇龤q的時候,,有一次回家想抱他,他卻哭了起來,,不要我抱,。”談及那時兒子對自己的陌生感,,朱恒銀有些難過和失落,。
兒子朱曉彥回憶,“小時候?qū)Ω赣H的印象比較模糊,那時不是很理解父親的工作”,,隨著慢慢長大,,朱曉彥知道父親在做一件利國利民的事,因此由衷地感到驕傲……
推廣定向鉆探技術規(guī)范,,解決表層鉆探難題
1986年春節(jié),,鞭炮聲陣陣,霍邱縣淮河邊的小房子里,,靜心寫作的朱恒銀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著作——《定向鉆探技術規(guī)范》,。“1982年,,我們開始研究小口徑定向鉆探,,歷時4年終于研究成功了。有了成果,,就想著推廣出去,,幫助國家解決難題?!?/p>
當時房子很小,,一間臥室,一個廚房,,加起來一共才十幾平方米,。為了不打擾家人休息,朱恒銀每天都在狹小的廚房里寫作,。天冷,,要等煤球爐子燒暖和點,手才不至于凍僵,;他就坐在矮小的木凳子上,,在平日里吃飯的小方桌上一筆一畫寫下自己研究與實踐的經(jīng)驗。
“平常上班都在野外,,沒時間安心寫作,。趁著春節(jié)放假的那幾天,可以好好推敲,?!蓖@本1992年就被納入國家行業(yè)標準的專著,朱恒銀高興地說道,。
朱恒銀善于琢磨和研究,,退休老同事徐軍回憶:“有一次我們的鉆桿在井底斷了,他想出了使用彎鉤的方法將鉆桿扶正,,順利完成鉆孔,。大家同是學徒,,但就他能想到這些點子?!?/p>
上天不易,,入地更難。定向鉆探技術規(guī)范的推廣,,解決了表層鉆探的難題,,但如何向地球深部進軍,進行深部地質(zhì)巖心鉆探,,成為朱恒銀下一個階段的研究重點,。2008年,他申報了《深部礦體勘探鉆探技術方法研究》項目,,一門心思研究巖心鉆探設備,,立志解決3000米深部地質(zhì)巖心鉆探“無合適設備可用”的問題。最終,,研究出來的高強度繩索取芯鉆桿及系列取芯機具,,讓3000米深部地質(zhì)巖心鉆探有了可用機具;完整的深部地質(zhì)巖心鉆探工藝方法,,也健全了深部地質(zhì)鉆探知識體系,。
割舍不下鉆探事業(yè),專業(yè)上的挑戰(zhàn)就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
“選了這條路,,就要干下去,。”40多年鉆探生涯,,朱恒銀親眼見過帶隊班長被鉆探機器彈出3米高,;他自己也因鉆探受過傷,在手術住院期間,,聽聞江蘇泰州施工困難,刀口還未拆線就躺在車上和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一道從六安趕往現(xiàn)場,;還體驗過在海拔5930米的高原鉆探施工現(xiàn)場,,從一開始的喘不上氣、說不了話,,到自如地指導當?shù)氐刭|(zhì)隊員,,解決鉆頭一下地就被永凍土凍住的難題……
如今,在朱恒銀帶頭成立的安徽省探礦工程技術研究所里,,他經(jīng)常帶著所里的年輕工程師一起做研究,。80后探礦工程師王強就是其中一位?!爸炖蠋煿ぷ魇謬乐?,寫文章、技術報告時,對每個數(shù)據(jù),、每張圖紙都仔細斟酌,、認真校對,確保準確,?!蓖鯊姼袊@道,正是朱恒銀的嚴謹細致和悉心指導,,他快速成長了起來,。
這些年來,朱恒銀除了繼續(xù)癡迷于鉆探研究之外,,還多了個新愛好,,就是給研究所里的年輕人介紹對象?!八镄聛淼哪贻p人多,,大多是單身。大家常年在野外工作,,我不幫著張羅,,怎么辦?”
現(xiàn)在,,研究所里40多個成員中,,四五個人的終身大事都是他幫忙張羅的。2008年進單位的張正,,就是其中之一,。“我和妻子都在地礦單位上班,,她很理解我的工作,。”提及朱恒銀,,張正連連稱謝,,“成家后,我在野外作業(yè)時,,更加安心”,。
40多年彈指一揮間,朱恒銀一次次向地心深處發(fā)起挑戰(zhàn),,堅持不懈探尋“地球?qū)毑亍钡拿孛?。在他看來,一項工作若是不能堅持,,就很難把它做好,,反之,,將之做到極致,也就成了一種精神,?!拔腋钌岵坏翥@探這項事業(yè),鉆探方面的挑戰(zhàn)就是我創(chuàng)新的動力……”
靠的就是這股鉆勁(記者手記)
尋寶游戲,,是很多人小時候的最愛,。朱恒銀尋找地球?qū)毑氐摹坝螒颉保瑓s一“玩”就是40余年,。情之所至,,甘之如飴。
談起地質(zhì)鉆探,,他興致頗高,,妙語連珠;聊起背后的辛苦,,他淡然一笑,,不甚在意。從一名普通鉆探工人成長為教授級高工,,朱恒銀靠的是一顆“匠心”——面對工作,,他細致認真,親力親為,,不曾因為自己的成就而懈?。幻鎸筝?,他沒有私心,,總是樂于將經(jīng)驗一一傳授,手把手地教,。
跟鉆探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朱恒銀,,一聽說哪里可能有礦,就往哪里跑,。遇到難題,,他反而更加興奮。在他看來,,難題意味著突破與創(chuàng)新,一旦攻克,,就能助推國家地質(zhì)鉆探事業(yè)取得更大進步與發(fā)展,。
工作至今,朱恒銀在野外工作的時間已累計超過10000天,。如此精神,,令人動容……(人民日報記者 游儀)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朱恒銀 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