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不讓“傳統(tǒng)”成為“傳說”
早在1953年,,中國美術學院就曾籌辦華東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研究班,并在同年成立了民族遺產(chǎn)研究室,。1954年,,學院又創(chuàng)辦了“民間美術工藝研究班”,設石雕,、木雕,、彩塑、瓷塑,、鑲嵌等專業(yè),,為期4個月??梢哉f,,在非遺傳承人群的研培方面,中國美術學院有其歷史與傳統(tǒng),,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今,中國美術學院已成為國家非遺研培的固定教學機構,。
目前,,全國很多高校都在進行非遺傳承人的研培項目,高校對于非遺傳承有著怎樣的使命,?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
/ 高校非遺研培的重點
不在技藝,,在于人 /
美術報:以高校為載體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啟動至今才第5年,,是一個比較“新”的工程,但事實上中國美術學院早年其實已經(jīng)開設過類似的課程,,陸光正,、徐朝興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年輕的時候就在美院學習過,他們普遍認為自己在美院的這段學習經(jīng)歷非常重要,。您認為高校開展非遺研培的重點應該放在哪些方面,?
周武:在非遺研培中,我們教學不能僅局限于提供畫圖,、造型或者技術的訓練,,更關鍵的是要提供一個激活和促進手工藝成長的平臺。并借此平臺,,加強擴大校企乃至社會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歸根結底開展非遺研培班的重要意義不在技也不在藝的本身,而在于人,,在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美術學院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就開展過的“民間美術工藝研究班”等項目。這個研究班跟我們今天的非遺研培班非常相似,,當時的學員也都是從生產(chǎn)一線直接定向選送來的,,上課的老師除了學院教師,還有來自各地區(qū)的大師,,他們的知識架構和學校老師是不一樣的,、形成了良好的互補性——他們來自生產(chǎn)一線,具備老師們不具備的,,長期面對材料,、工藝和技藝所積累下來的認知力與感受力。手工藝不應該以簡單的畫圖與造型技藝作為終極追求,,手工藝人應以材料和工藝為基礎,,不斷地思考和嘗試如何將其轉化成表達自己心靈的探索,這意味著手工藝的學習其實應該是多維的,,需要打開眼界,,提升學養(yǎng),了解多領域的藝術形式,,嘗試跨界的創(chuàng)作思維,,讓不同知識體系和不同思維架構的傳承者與老師面對面交流碰撞,才能產(chǎn)生轉化,,才是活態(tài)的傳承。
/ 工匠精神,,
是一種漫長的堅守 /
美術報:我們一直在談傳承,,“傳承”其中一個特征就是由老一代向年輕一代的傳遞,這樣才會一直前行,。我們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班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年輕的學員,?您在多年來的非遺保護工作中是否接觸過一些年輕的傳承人,在您看來這些年輕的傳承人有什么特征呢?
周武:我們非遺研培班成員的構成包含多個年齡層,,他們的學識背景,、生長環(huán)境、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非遺班學員們在經(jīng)驗、視野和思想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其實也是我們現(xiàn)在非遺班學員的特點,。我曾遇到過一位年輕人,年紀輕輕便獨自一人從溫州跑到龍泉專程拜師學藝,,從這些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了令人感動的人生追求,。在這背后是非遺傳承新生力量的光芒,也意味著傳承方式將發(fā)生變革——年輕一輩的參與意味著時代性,、進步性,,同時也意味著開放性和包容性,在這個開放傳承的時代,,他們摒棄了許多保守封閉的舊有的傳承方式,。綜合性的知識架構讓他們的思維更靈活、更多元,、更豐富,、更開放,也更容易吸納和接受新的事物,。
但是面對這樣鮮活的年輕傳承人,,我也會有一些擔憂。因為每一個成功的手藝人都必須學會堅守,。工匠精神并不是單純的浮于表面的視覺或工藝上的精益求精,,更多的是一種持久的、漫長的堅守,,在自己的職業(yè)當中,,一點一滴的積累,長年累月的推進,,這是一種人生的修煉,、心性的修持。手藝人要堅守初心,,然而在當下這樣一個社會境遇中,,尤其是活潑的年輕群體,能夠耐住寂寞的人很少,。很多學生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定力不足,會不由自主地被闖入視野的信息所捆綁和牽引,長此以往便會失去方向,,迷失自我,。
/ 器物走入生活
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活化” /
美術報:近年的文化遺產(chǎn)日就非遺傳承與保護方面提出了一個口號——“活化”。您是如何理解“活化非遺”,,或者“非遺的活化”概念呢,?
周武:活化、活態(tài)這都是近年來各個領域的熱門詞匯,,活化本身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所以也要從多個層面來理解它。作為手藝人,,我們創(chuàng)造和打磨作品靠的是手的知覺,,我們用手去觸碰材料,去拿捏去鍛造物件,。其中手對手藝人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手藝類非遺的“活”,,首先是手要活,。手就是手藝人看世界的眼睛,我們一定要對所使用的材料,、工具有感知,,要對視覺表象背后的內容有感受力,如果一個人的手不能活起來,,沒有感知度,,又如何談得上活化作品?
編輯:楊嵐
關鍵詞:傳承 研培 美術 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