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升級報刊亭,,提升城市文化溫度
曾經(jīng),,報刊亭是城市的風景:干凈整潔的馬路旁,,《讀者文摘》《知音》《ELLE》,一幀幀漂亮的雜志封面立體妝點著小亭門臉,,橫臺上是一摞摞的報紙,。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知識的方式在變化,,傳統(tǒng)報刊亭生存空間越來越窄,,面臨著要么轉(zhuǎn)型升級要么徹底消失的抉擇。(見7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有關報刊亭的存廢之爭持續(xù)發(fā)酵,,也曾多次引發(fā)報刊亭與城市文化關系的討論。有的地方表示,,報刊亭充當著市民精神食糧的“補給站”,,是展示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當下,應將報刊亭保留下來,;有的地方則認為,,報刊亭大都占道經(jīng)營、影響交通,,甚至成了“雜貨亭”,,應該取締。如此語境下,,2018年11月,,北京開始對報刊亭進行規(guī)范,努力將報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閱讀空間,、便捷的服務載體,成為引領城市文化的“風向標”,。
隨著網(wǎng)絡,、智能手機的發(fā)展普及,人們的閱讀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便捷,、快速、碎片化的“無紙閱讀”,,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作為紙媒發(fā)行終端之一的報刊亭,其實際承載的報刊銷售功能隨之減弱,,這也是報刊亭遇冷甚至關閉的重要原因所在。在這個微信,、微博,、手機APP等新興媒體風起云涌的年代,傳統(tǒng)報刊亭遇冷并不奇怪,。
然而,,必須正視的是,在銷售職能減弱的同時,,如今報刊亭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日益突顯,。報刊亭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坐標,是文化資源和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是城市居民的心靈驛站,,更是外地游客的旅行指南。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是否完善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報刊亭沒有理由在現(xiàn)代城市中消失。很難想象,,當一座城市拆除了所有報刊亭之后,,其市井文化、便民文化等,,在何處追尋,?
事實上,在巴黎,、倫敦等世界大都市,,報刊亭都作為文化載體保存下來,政府不僅允許它們存在,,而且有意把它們打造成文化的象征,。巴黎盧浮宮門口就有報刊亭,而在英國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同樣立著報刊亭,。這恰恰說明,報刊亭更多發(fā)揮的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
推動報刊亭“逆襲”,,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溫度,首先,,要讓保留下來的報刊亭能夠正常運轉(zhuǎn),,同時,應當在功能上進一步充實和優(yōu)化,,融合更多文化元素,,如在原有報刊和書籍銷售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項目,,突顯其文化屬性,。
編輯:楊嵐
關鍵詞:報刊 文化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