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兩部珍貴印譜
在印譜的制作和收藏歷史上,,《十鐘山房印舉》和《丁丑劫余印存》兩部印譜分別代表了古璽印譜和流派印譜的最高成就,,可稱為“雙璧”。
2019年春拍,中國嘉德尋找到一批與篆刻家黃文寬相關(guān)的文物,,這批歷經(jīng)“文革”浩劫而歸還的文物中,不僅包括數(shù)十方清代篆刻家黃牧甫的篆刻精品,,還有封面貼有“廣州市博物館”小簽的兩部珍貴印譜——《十鐘山房印舉》和《丁丑劫余印存》,。
“幸存”的53方印章
“‘文革’時期,父親收藏的數(shù)百印章石在抄家中被掠奪,,甚至敲碎,。有一些印章被我們埋藏在花盆中,也未能幸免,?!秉S文寬之子黃大同表示:“只有53枚黃牧甫篆刻印章,被我們分散藏在曬干的煤餅當中,,僥幸存留,。”
黃文寬早年就讀于廣州政法專門學校,,1932年畢業(yè)后執(zhí)業(yè)律師,。其天資聰敏,自幼習詩詞,,畢生致力法律,、史學、考古,、碑帖,、文字學、書法,、篆刻諸學,。23歲即著有《嶺南小雅集》。
1935年,,黃文寬與陳大年,、謝英伯等共創(chuàng)天南金石社,。抗戰(zhàn)初期,,其投筆從戎,,轉(zhuǎn)戰(zhàn)粵北??箲?zhàn)后期遷居澳門,,勝利后回到廣州,曾為廣州律師公會三常務(wù)理事之一,。1953年,,黃文寬擔任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晚年受聘為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州美術(shù)學院教授及篆刻研究生導(dǎo)師等,。1988年創(chuàng)建嶺南篆刻學會,擔任首任會長,。
黃文寬先生潛心篆刻60余年,,對篆刻藝術(shù)有著廣泛涉獵和吸收,諸如秦璽漢印,、鄧石如,、黃小松、吳讓之,、吳昌碩,、黃士陵等人的作品無不兼收并蓄。他十分注重鄉(xiāng)邦印學的整理研究,,其所珍藏的黃牧甫篆刻印章,,就是其中翹楚。
黃牧甫是晚清印壇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創(chuàng)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黃牧甫篆刻師承鄧石如,,受吳讓之影響最深?!坝⊥馇笥 笔屈S牧甫篆刻印文的重要特點,。大巧若拙、返璞歸真,,以極其平和恬淡的氣度,,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擬古,而是還古以本來面目,,直追古印光潔妍美之姿,,是黃牧甫篆刻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重要特征,。“從篆刻藝術(shù)上來看,,黃牧甫刻印的方式非常靈活,,是一邊在刻,一邊在創(chuàng)造,,并不拘泥于印稿,。所以說,他的篆刻作品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敝碳覅亲咏ㄕf。
“黃文寬先生對于嶺南藝術(shù)以及相關(guān)嶺南文化的鐘愛,,使我們直到今天,,還能看見黟山派開山重要作品的匯聚。這是讓人非常感動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隨祖說:“黃文寬所藏的這一批黃牧甫篆刻,,是黃牧甫篆刻藝術(shù)中的精品,,既是用心呵護保存下來的名刻,也是后學研習篆刻,、臨仿揣摩的重要學習資料,。”
歷經(jīng)坎坷的《十鐘山房印舉》
“除印章以外,,大量的典籍,、手稿、書畫資料則在‘文革’中被當街焚毀?,F(xiàn)在想起往事,,我都非常難過?!秉S大同表示:“由于典籍資料比較珍貴,,沒有被焚毀的部分古籍,最終落在廣州市博物館,?!母铩螅测j蓋有父親黃文寬收藏印記的古籍,,得以退還,,這里面就包括珍貴的《十鐘山房印舉》和《丁丑劫余印存》,這也是書冊封面上貼有‘廣州市博物館’小簽的原因,?!?/p>
《十鐘山房印舉》是清代篆刻家陳介祺所輯印譜中最為知名的一種,,它不僅開啟了藏印家拓古璽印譜的先河,也開創(chuàng)了古璽印譜新的編輯體例,,是陳介祺一生中耗費功力與時間最多的巨著,,代表了古人在古璽印收藏方面的巔峰成就。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今濰坊)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和文物收藏家,,醉心于金石鼎彝的收藏,、研究與著述?!肚迨犯濉吩Q他為“所藏鐘鼎彝器為近代之冠”,,鮑康認為“壽卿所藏古器無一不精,且多,,允推當代第一”,,吳云稱其“收藏之富,窮絕古今”,,道光三十年,,陳介祺在濰縣城內(nèi)舊居曾建“萬印樓”,更直接表明了其所收藏古印的富有程度,,后來,,陳介祺又因藏有商周古鐘11件,稱之為“十鐘山房”,。
在何昆玉,、陳厚滋協(xié)助下,陳介祺完成編纂《十鐘山房印舉》,。此書的編輯時間有同治十一年及光緒九年兩個不同階段,。因此,從內(nèi)容上看,,咸豐二年,,陳介祺重返回故里前,編有《簠齋藏印》十二冊,,共收錄他自藏古璽印2493方,;此后,他的收藏持續(xù)增長,直到最后,,陳介祺實際藏印應(yīng)達7000方左右,,這也是《十鐘山房印舉》最大的基礎(chǔ)。
實際上,,由于歷時漫長,,加上中間斷代考訂工作及前后收集印章情況的變化,直到陳介祺去世,,這部印譜都還沒有真正定稿,,這也使得流傳至今的《十鐘山房印舉》版本多種多樣。
為了編著這套前無古人的大書,,陳介祺曾多方向當時的藏家朋友,,如吳大澂、吳云,、李佐賢,、鮑康等人借印,以期望印譜可以收印過萬,,但實際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十鐘山房印舉》最終的收印數(shù)量應(yīng)在8000到1萬之間,。
從體例上看,,首冊《十鐘山房印舉》首錄陳介祺自序及總目,其目錄以古鉨,、官印,、周秦印,、金印,、銀鐵鉛印、玉印,、晶水石印,、匋泥琉璃骨漆印、鉤印,、巨印,、泉鈕印、六面印,、套印,、兩面印、姓名印,、白事言事印,、吉語印、復(fù)姓印、鳥蟲印,、象形印等30個不同門類編次,,條理清晰,編審嚴謹,。
首頁的內(nèi)頁墨框正面書“十鐘山房印舉”字樣,,背后下署“簠齋藏古之一”,每頁鈐一印,,鈐拓精良,,可謂集古璽印之大觀。
其實,,按陳介祺生前的想法,,這部印譜內(nèi),應(yīng)該還有對于每方印文的考釋文字,,只是由于體量龐大以及陳介祺過世,,這項工作最終無法完成,不能不說是印學史上的一大遺憾,。
雖然如此,,但《十鐘山房印舉》仍然堪稱金石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編撰過程中,,陳介祺與潘祖蔭,、吳大澂、吳云,、王懿榮等諸多重量級藏家的筆墨交往之多,,令人感佩?!斑@部《十鐘山房印舉》在做的時候,,當時陳介祺的朋友就非常看重,。吳大澂就曾提出過要做這部印譜的工本費就需要100兩銀子,。”西泠印社副社長童衍方說,,“陳介琪做這個印譜的一切也都是經(jīng)過了精密計算和研究,,包括用紙、版式,,以及印泥,。收錄的1萬多方印里,沒有一方是假的,?!彼裕妒娚椒坑∨e》的成書,不獨是陳介祺的成果,,也可視為金石學的集大成者,。
見證歷史的《丁丑劫余印存》
抗戰(zhàn)時期,日軍從上海金山衛(wèi)登陸,,浙江平湖,、杭州相繼淪陷。兵火之下,,“文物蕩然,,藏印一事,亦多散佚”,。
此時,,浙江四大藏印家丁氏八千卷樓、葛家傳樸堂,、俞家香葉簃,、高家二十三舉齋等收藏之地,要么連樓帶物無一幸免,,要么幾代藏品損失大半,,可謂東南文獻收藏的浩劫。
1937年秋,,此四大藏家在未來不可預(yù)料的情況下,,為防藏品“聚而復(fù)散”,合力將劫后所存之印集中一起,,拓成印譜,,由丁仁、王福廠等人加以審定,,歷經(jīng)14個月至1939年譜成,,即為《丁丑劫余印存》。
作為四大藏印家心血的結(jié)晶,,無論規(guī)模還是品質(zhì),,《丁丑劫余印存》有別于它譜,。其所錄印章自明代文征明,、文彭、何震等人起,,至清代西泠八家,、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諸家,再至民國陳師曾、高迥(高野侯之子)等,,共囊括明,、清、民國印人273家,,印1900余鈕,,訂為20冊,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成書,,基本涵蓋了明清300年來主要流派及印人的傳世名作,。
“雖曰劫余,已成巨帙”,,譜前高野侯親自所作序文,,王福廠刻劫余藏印記,第一冊冊首有總目,,每冊冊首有本冊所收印人小傳,。內(nèi)頁書口標注譜名、卷數(shù),、頁碼等信息,,書口下有“浙西四家所藏”字樣,每頁鈐拓印面及邊款,,朱墨交輝,,極為精美。最后一冊末,,附葛昌楹,、俞人萃、高野侯,、高絡(luò)園,、丁仁、王福廠等人雅集照片,??梢哉f,這是一部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為龐大的原拓流派印譜,,更是文人篆刻的集大成之作,。
按首冊的牌記可知,《丁丑劫余印存》當年按“浙西丁高葛俞四家藏印集拓廿又一部己卯春成書”字樣進行編次,,僅制作21部,,每部定價400元,在當年絕對也屬于最高級別的收藏品,。
高野侯在序言中說這部印譜的編撰,,無非是希望“印人精神所寄之品歷劫不磨”,,如今印譜再次面世,也昭示了這種精神的延續(xù)不斷,。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印譜 陳介祺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