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方寸之間戀故園 ——賞大師吳昌碩兩枚印章
圖1
圖2
在我國浩瀚繪畫史上,,有個大師如同一座山峰巍峨屹立,。他是我國近代書畫史上的一代宗師,,他是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全能畫家,,他是“海派”領袖人物,,他就是浙籍畫家吳昌碩,。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字昌碩,、倉碩、昌石,,別號缶廬,、老倉、苦鐵等,,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人,。其幼時隨父游走他鄉(xiāng)讀書刻印,21歲才返回故里,于安吉縣城內一個叫桃花渡的河畔,,寒窗苦讀十余載,。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故鄉(xiāng)這段時間的苦讀,,使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功底,,為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現代人一談起吳大師,,就會如數家珍般地談起他的書與畫,;而詩與印,特別是印,,幾乎被人遺忘,,原因何在?“印”乃小道也,,到了晚年,,吳昌碩書畫的名氣與日俱增,漸漸地把他的治印名聲給淹沒了,。其實,,吳昌碩30歲才開始學繪畫,而他從事篆刻藝術約有60年之久,,可見,,他的篆刻藝術成就應該是最高的,吳昌碩自己也承認“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于書法?!彼缙诘挠★L受浙派刀法影響,,突出“澀”“拙”二字。后來視野開闊,,吸收皖浙印風精華,,形成自己的特點:印文圓潤遒勁、刀法明快淋漓,、布局疏密有序,,開創(chuàng)了“吳派(海派)印風”。
一枚小小的印章,,于方寸之間,,體現著創(chuàng)作者的喜好和審美情趣,以及其內心思想的坦誠流露,。1873年對于吳昌碩來說是個大喜之年,,這一年他29歲,,與施季仙女子拜堂成婚,按照農村的習俗,,這樣的歲數應該是大齡青年了,,作為父母,兒子的結婚總算了卻一樁心病,。也就從這一年開始,,吳昌碩就離開了安吉,直到后來離開了浙江,,他先后移居杭,、蘇二州,最后定居上海,。事業(yè),,雖然風正一帆懸,一切還得靠自己的努力方能在藝術世界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人,,雖然在外漂泊,可是一顆滾燙的心依然眷戀故園,,熱愛著浙江……他將這股熱情用手中鋒利刻刀,,播散在這方寸之間,使之凝固成永恒,。
“半日村”(又名“鄣吳村”),,是安吉縣西北部一個偏僻小村落,這是吳昌碩生于斯的地方,,其位于皖浙兩省交界處,,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給吳昌碩留下許多美好記憶,。1914年,已定居上海71歲高齡的他思鄉(xiāng)心切,,于書房謝絕見客,,一氣呵成篆刻一方《半日村》印(圖1),。該印整體給人感覺簡潔流暢,不拖泥帶水,,如同大廚剛出鍋的素菜,,清爽至極。布局上“半”字占據1/2的空間,,形似一個著短裙少女,,雙手舉著牛犄角,歡迎南來北往的游客,抑或迎接遠道而來像吳昌碩一樣的游子,?!叭铡焙汀按濉眱勺窒噙B,只占空間的一半,,字的邊緣突破邊線,,使上部邊線和左部邊線做破損處理,既開闊印面整體視野,,又有古樸純真之意,;而右邊線和下邊線加粗加實,給人以心有所依之感,,特別是“半”字,,與下邊線相連,同時又與右邊線連著,,立得穩(wěn),、站得牢,體現吳昌碩那顆心是屬于故鄉(xiāng)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對于故鄉(xiāng)的眷戀,,更多的是對親人,、友人和鄉(xiāng)民的懷想。這里不得不提到1909年66歲的吳昌碩在蘇州做了一個夢,,夢到了自己的原配夫人章氏,,這也不是第一次夢到,可能是客居他鄉(xiāng),,思念更甚之故,。只有日有所思,方能夜有所夢,,說明吳昌碩是個有情有義的人,,那年他才16歲,奉父母之命,,準備與本縣的章氏結婚,,只是1860年時局動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兵荒馬亂殃及半日村,,章氏患疾交通中斷,導致無法醫(yī)治,,歿于吳家,。雖然他和章氏沒有走進婚姻的殿堂,,但是已有夫妻名分。況且,,他對章氏女子還是滿心歡喜的,,否則后來他不會作五言長詩《感夢》,來懷念這位未成婚卻有名分的亡妻,。自章離去50年后的這場蘇州夢,,深深烙印在吳昌碩腦際:章氏長裙逶迤于地面、衣衫素凈,、發(fā)髻高挽,,好一副婀娜動人之態(tài),只是看得見背影,,不得見容顏……驚醒的他已是老淚縱流,,情不自禁。于是,,他在友人陪伴下,,才完成《明月前身》這枚懷妻的印章(圖2),并把夢中所見妻子背影刻在印章側面上,,款文為:“原配章夫人夢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觀,老缶記,?!薄懊髟虑吧怼彼淖謱儆谛∽w,整體布局清秀,、雅致,、素面。四字平均占據空間,,邊線只是做了輕微的破損處理,,田字格若隱若現,猶如一扇玻璃窗,,皎潔的月光傾瀉而來,,勾起隱隱的思念之痛?!懊髟虑吧怼闭Z出唐司空圖《詩品·洗練篇》“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編輯:楊嵐
關鍵詞:吳昌碩 印章 邊線 方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