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永樂大典》的聚散離合
《永樂大典》成書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計22937卷(含目錄與凡例60卷),、11095冊,、約3.7億字,,收書七八千種,保存了明永樂朝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xué)藝術(shù),、哲學(xué)宗教和百科文獻,被稱為典籍淵藪,、佚書寶庫,。1562年,嘉靖帝又命重錄一部《永樂大典》,,自此,,大典遂有永樂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
正本在隆慶以后不知所蹤,,下落成謎,;副本亦是命運多舛,屢遭劫難,。目前,,海內(nèi)外存世僅400余冊,不足原書的4%,,令人扼腕嘆息,。
這部“合古今而集大成”的皇皇巨著,由于其珍貴的文獻價值和不幸遭遇,,為后世留下了諸多故事和待解之謎,。
編修緣起、過程及嘉靖重錄副本
明太祖朱元璋喜讀雜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書庶吉士解縉上言:“臣見陛下好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心經(jīng)》者,竊謂甚非所宜也,?!墩f苑》出于劉向,溺于妄誕,,所取不經(jīng),。《韻府》出元之陰氏,,抄緝穢蕪,,略無可采。陛下若喜其便于檢閱,,則愿集一二志士儒英,,上虄唐虞夏商周孔之華奧,下及關(guān)閩濂洛之佳葩,根實精明,,隨事類別,,勒成一經(jīng),上接經(jīng)史,,豈非太平制作之一端也歟,?”
明太祖稱善,但由于解縉恃才傲物等原因,,修書之事未能啟動,。1398年,朱元璋又命侍讀唐愚士等人輯“經(jīng)史百家之言”為《類要》,,然而當年閏五月即駕崩,,修纂之事隨之擱淺。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意圖以文治籠絡(luò)人心,于是對解縉等說:“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繁,,不易檢閱。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tǒng)之以韻,,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六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解縉等受命召集百余人,,組成修書班子,,于南京文淵閣設(shè)局開纂,。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修成進上,,賜名《文獻大成》。但朱棣并不滿意,,認為收書不夠,,尤其是宮廷新入藏的圖書未能收入,,于是在永樂三年,又命姚廣孝與解縉等重修,,這次延攬四方文儒宿學(xué)達二三千人,。
永樂五年(1407年)書成,姚廣孝進呈《永樂大典表》,,朱棣審閱后甚為滿意,,親自撰序,正式定名《永樂大典》,。永樂六年冬,,清抄工作全部完成,計22937卷,,11095冊,,大體10冊一函套,分裝1000余函,。
《永樂大典》皆用明黃色絲絹包面,,開本闊大,極具皇家富貴氣象,。紙張采用以桑樹皮和楮樹皮為主要原料的皮紙,,“繭素燦如雪”,是書寫的極佳用紙,。全書正文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抄寫,,書法秀麗工整,還配有大量插圖,,形象逼真,。
《永樂大典》修成后,最初藏于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大典亦隨之來京,先藏于左順門北廊,,后移至文樓,。可以說一直深藏于禁中秘府,,即使內(nèi)閣重臣也無權(quán)翻閱,。而明朝皇帝大多并未直接利用過此書,僅有弘治和嘉靖兩位皇帝真正閱覽過,。
嘉靖帝崇信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shù),案頭常置大典若干冊,便于隨時尋求養(yǎng)生良方,。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奉天門,、華蓋,、謹身三大殿被燒毀,嘉靖帝擔心殃及附近文樓貯藏的大典,,一夜之中傳諭三四次下令搬遷至古今通集庫,,使大典幸免于火海。
為防不測,,嘉靖帝決定重錄一部大典,。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慶元年(1567年)才大功告成,,共耗時5年,,嘉靖副本與永樂正本在內(nèi)容和外觀上別無二致。副本一直收藏于皇史宬,,直至清雍正年間開三禮書局,,才搬遷至翰林院。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聚散離合 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