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祛除內(nèi)濕,健康度過仲春季
廣州又進(jìn)入了一年中最難熬的季節(jié)。此時溫暖潮濕,、氣壓較低,,有時還會感覺天氣比較悶熱,很多人就感覺全身酸困乏力,、嗜睡,、食欲差、腹脹,、頭面油膩,、大便粘膩不盡等“周身唔聚財”的表現(xiàn)。中醫(yī)指出,,此時身體濕氣重,,尤其是脾虛的人群,應(yīng)該及時從內(nèi)外健脾祛濕,,調(diào)理身體以健康度過仲春季,。
1 脾虛的人 更加容易濕氣重
廣東春天的特點就是氣壓低、濕氣重,。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南沙醫(yī)院中醫(yī)科副主任中醫(yī)師唐梁指出,,濕氣重,困住了脾升清降濁的功能,,使“清氣”不能上升,,所以出現(xiàn)頭腦昏沉不清醒,,肢體困重、疲倦乏力,、頸肩酸痛等,。
另外,水濕困脾,,如果本身脾胃比較虛弱,,水濕運化不好,再遇到外濕侵襲,,外濕和內(nèi)濕就會雙劍合璧,,更加影響脾胃的運化能力,濕氣就會停留在體內(nèi),,纏綿難退,。濕氣的特點就是黏滯、阻滯氣機(jī),,傷人陽氣,。
所以,脾虛體質(zhì)的人,,一到春天,,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xiàn)困倦、乏力,、頭重,、食欲減退等癥狀。唐梁說,,其實自己觀察一下身體就能發(fā)現(xiàn)濕氣重時,,舌苔較厚膩、舌體胖大,、顏色淡,,有時還可以看到舌頭上有牙印,中醫(yī)叫做“齒痕”舌,,而且大便也是比較稀,,不成形,容易黏在馬桶上,,這都是濕氣重的典型表現(xiàn),。
2 健康度過仲春季,內(nèi)外祛濕一起來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碧屏赫f,,濕氣比較容易纏人,難去除,。最好采用多種方法,,內(nèi)外濕氣一起去除。首先盡量減少生活環(huán)境中的濕以外,,比如少在潮濕的地方居住,,不要淋雨等,還要著力清除體內(nèi)的濕,。
3 食療祛除內(nèi)濕要先分清體質(zhì)
規(guī)律作息是健康的基本條件,,否則氣血減損,、抵抗力下降,,濕氣入侵而生病。唐梁認(rèn)為,,此時也要少吃生冷,、油膩、肥甘厚味,,適當(dāng)增加運動促進(jìn)消化和祛濕,。建議平時多用祛濕的食療法來幫助祛除內(nèi)濕。
(1)健脾祛濕:此類食材和藥材有幫助脾胃運化水濕的功效,,比較平和,,特別適合于脾虛體弱之人平時的慢慢調(diào)養(yǎng)。如:茯苓,、白術(shù),、扁豆、芡實,、蓮子(去心),、薏苡仁(炒后不會太寒涼)、山藥(宜用干品),、豆芽等,。
(2)清熱祛濕:此類食材和藥材相對偏涼,適合于口苦口臭,、便粘膩難解,、尿黃濕熱較重者,脾虛體寒者不宜多吃,,如冬瓜,、茵陳、溪黃草,、木棉花,、雞蛋花,、雞骨草、車前草,、蒲公英,、蛇舌草等。
(3)芳香化濕:此類藥材有促進(jìn)脾胃運化,、醒脾開胃的作用,,可以煲湯、做菜多用,,也可以做成香囊佩戴,。如:砂仁、豆蔻,、草果,、藿香、佩蘭,、香菜等,。
4 艾灸拔罐外法祛濕方法多
(1)穴位按摩、艾灸:按摩,、拍打曲池,、陰陵泉、委中,、豐隆等穴位有祛濕的功效,。針對穴位,艾灸對于寒濕較重的人更為適合,。
(2)拔罐,、刮痧:拔罐、刮痧可以疏通體表經(jīng)絡(luò),,激發(fā)臟腑氣血流通,,促進(jìn)濕氣排泄。頭暈,、頭重者可選額部,、印堂、太陽穴,、風(fēng)池,;腰背酸困者可選取足太陽膀胱經(jīng)進(jìn)行施術(shù);腹脹,、納差,、便溏者可選取曲池、尺澤,、委中,、脾俞,、胃俞、中脘,、天樞,、足三里進(jìn)行施術(shù)。
(3)泡腳:春季濕氣加重,,同時真菌繁殖,,很多人的香港腳就又開始蠢蠢欲動了。唐梁說,,泡腳不但可以促進(jìn)濕氣的排出,,而且對腳部真菌的繁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謂一舉兩得,。在泡腳的時候,,還可選用藥材煮水后用藥湯來泡腳:苦參、白鮮皮,、地膚子,、花椒,、黃柏等,。
【食療推薦】
1、 木棉花薏米豬骨湯
材料:木棉花4-6朵,,豬脊骨半斤,,薏米30克,少量陳皮,、生姜,,鹽、蔥花適量,;
做法:豬脊骨,、薏米、陳皮,、生姜加水,,大火煮開后小火慢燉半小時;放入木棉花慢燉,;最后放入鹽調(diào)味,,撒上蔥花即食。
功效:清熱健脾祛濕,。適合便粘不盡,,腹脹,口干口膩,,身困乏力之人,。該湯偏涼,,脾虛偏寒之人不宜,孕婦不宜,。
2,、 茵陳扁豆茯苓粥
材料:茵陳25克、扁豆20克,、茯苓2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茵陳洗凈煎湯,,取汁去渣;加入洗凈的扁豆,、茯苓,、粳米同煮,待粥將熟時,,放入白糖稍煮即可,。
功效:健補(bǔ)脾胃、利膽退黃,,適用于濕熱內(nèi)蘊,,納呆、便溏者,。
3,、 雞骨草煲豬橫脷
材料:雞骨草50克,新鮮豬橫脷1條,,黃豆100克,,生姜少許。
做法:黃豆洗凈后浸泡1小時備用,,豬橫脷洗凈焯水備用,,雞骨草洗凈后放入清水1000毫升,煮開后放入豬橫脷,、黃豆,、生姜同煮1小時下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健脾化濕,,清熱解毒,。適合于肝膽濕熱證之中熱偏重的人群,癥見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者,。如果不喜歡豬橫脷的味道,也可以改用瘦肉或者排骨,用量約100克,。(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陳瑤璇)
編輯:趙彥
關(guān)鍵詞:祛除內(nèi)濕 脾虛 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