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知識講堂>文玩雜項文玩雜項
古代貨幣造假大揭秘
■明代花銀十兩銀錠(真)
■明代花銀十兩銀錠(假)
■明代大明通行寶鈔(真)
■明代大明通行寶鈔(假)
銅錢造假
所謂古代銅錢做假就是偷工減料,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減輕錢幣重量,,二是原料摻假,。
錢幣造假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文帝時期,,至此之后,,私鑄,、盜鑄銅錢之風(fēng)便屢禁不止,,離奇的是,官府和民間均有私自鑄造錢幣的現(xiàn)象,。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和古代銅錢的性質(zhì)有直接關(guān)系。
唐代之前,,銅錢是以銅的重量命名并確定其價值的,,一經(jīng)國家確定后不能改變,鑄錢就是增加財富,,越多越好,。但是,,銅材是有限的,因此,,在鑄錢時,為了牟取更大利潤,,通常會偷工減料,。
比如,西漢初年,,沿用重量為十二銖的秦半兩錢,,但由于銅材不足,銅錢嚴(yán)重匱乏,,于是,,鑄造的半兩錢其實只有八銖重。后來,,更是逐漸減輕重量,,鑄造四銖半兩和三銖錢;還有將重十二銖的錢熔化,,做成三銖重的半兩錢當(dāng)成十二銖重錢用的現(xiàn)象,。如此混亂的幣制直接導(dǎo)致民間盜鑄私鑄錢幣行為猖獗。
漢武帝時期進(jìn)行了貨幣改革,,廢除半兩錢,,鑄造新型的五銖錢幣。但是,,東漢末年,,董卓當(dāng)政時又將五銖錢改成了一銖重,貨幣瞬時貶值了四五倍,。錢幣像雞的眼睛那么大,,稱為“雞目五銖”。此時,,民間錢幣私鑄也蜂擁而起,,這種錢幣不僅小而且銘文幾乎看不清楚。
西漢王莽時期,,曾推行了幾次錢幣改革,,發(fā)行最多的是“大泉五十”,一枚大泉五十相當(dāng)于50枚五銖錢,?!稘h書·王莽傳》中記載:“自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shù),。”說的是當(dāng)時官民私鑄錢幣之風(fēng)極盛,。私鑄的“大泉五十”是民間自制模板仿造的,,不但不如官錢那么精致,而且文字扭曲,,錢本身的重量也很小,,但即便是這樣的錢幣,也依舊能在民間流通,。
到了唐朝,,以重量為錢文的習(xí)俗被廢除,錢文改為通寶制,。錢幣的面值有小平(一文錢),、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之后,,歷代都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私鑄銅錢,,這些私鑄錢的特點就是尺寸小、重量輕,,且錢文不夠清晰有力,,銅質(zhì)不純。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銅錢的特殊性質(zhì),,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鑄造的錢幣其實都是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因此,,今天我們看到有不少減重和銅質(zhì)不純的粗拙錢幣基本都是當(dāng)時的私鑄錢幣,。
紙幣造假
北宋時期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之后,,南宋,、金、元,、明,、清各代都發(fā)行過紙幣。由于紙幣比較容易偽造,,所以,,在紙幣上都會印有“偽造者斬”等類似的字樣,以示警戒,。盡管如此,,由于利潤巨大,,仍不乏有人鋌而走險。
國家博物館藏有唯一存世的一件南宋會子鈔版,。版面中間方框內(nèi)刻有“敕偽造會子犯人處斬,,賞錢壹阡貫。如不原支賞,,與補進(jìn)義校尉,。若徒中及窩藏之家能自告首,特與免罪,,亦支上件賞錢,或愿補前項名目者聽”五十六個字,,可見當(dāng)時對偽造紙幣的懲罰是極為嚴(yán)厲的,。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令設(shè)立寶鈔提舉司,,下轄鈔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印制“大明通行寶鈔”在市場流通,。
“大明寶鈔”在紙鈔、圖文,、印信,、印泥、編號等方面,,都采取了防偽措施:鈔紙選用特殊紙材,,采用桑皮紙作為主料,并大量添加廢棄的公文紙打成紙漿作為配料,;采用精湛的雕刻技術(shù),,雕有各種花飾和大段的文字,令偽造者難以按照原樣刻??;鈔紙正面邊緣印有編號,加蓋印信,,一是表示官府信用,,二是便于防偽,這些印章中均有暗記,;此外,,印泥采用獨特配制的硫化鉛印泥,也不便仿制,;同時,,寶鈔上印有獎懲法令:“中書?。☉舨浚┳鄿?zhǔn)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產(chǎn),?!?/p>
即便如此,偽幣依然屢禁不止,,如“句容縣楊饅頭出主意,,與縣民合謀,叫銀匠密修錫板,,文理分明,,與印造紙馬之戶同謀刷印”(張秀民:《中國印刷史》)。這種偽造的“大明寶鈔”幾乎可以亂真,。案發(fā)后,,明朝政府將犯人及涉案人員抓捕到官府,處以極刑,。
白銀造假
我們在讀明清時期的小說時,,經(jīng)常會看到人們使用白銀情景。當(dāng)時社會中白銀價值很高,,于是一些鑄造銀錠的鋪席就會在銀子里摻入其他金屬,。
明人張應(yīng)俞《杜騙新書》是一本專門記述市井生活的筆記小說,該書的《假銀騙》一節(jié)講述了一個騙子買布,,先用真銀(細(xì)絲銀)買布,,讓布商確認(rèn)是真銀后,再用五兩重的漂白銀充之,,共銀六百余兩,,只有一百余兩是真銀,其余都是漂白銀,。漂白銀,,是一種假冒銀元寶,是在白銀中摻入白銅,,表面看上去和真銀錠一樣,,面有細(xì)絲,底有蜂窩,,很難分辨,。辨別辦法是用火燒,燒去自然白銀色澤后,,就會呈現(xiàn)死魚一般的白色,,故稱漂白,。除此之外,市面上還有其他很多偽造銀錠的方法,。
明正德年間,,明代詩人姜南在《抱璞簡記》中說:“今世之造假銀者,或以鐵,,或以銅,,或以鉛、錫為質(zhì),,外裹以銀皮,,不復(fù)辨其偽也?!?/p>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上的錢幣造假可謂形形色色、不勝枚舉,,但無論真假,這些古錢幣都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
張崇文
貨幣是具有明確價值并被市場接受和使用的特殊商品,只有國家發(fā)行的貨幣才具有真正價值,,擁有貨幣就是擁有財富,。可是,,貨幣是有限的,,于是,就有一些人冒著觸犯法律的風(fēng)險去偽造貨幣,。
在中國,,自商代出現(xiàn)實物貨幣后,千百年來,,相繼流通過金,、銀、銅,、鐵等不同材質(zhì)的金屬貨幣,;此外,中國還是最早發(fā)明紙幣和使用紙幣的國家,。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歷史上的貨幣造假。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錢幣 貨幣 造假 古代貨幣造假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