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刻在石頭上的漢代生活——濟(jì)寧市博物館館藏漢畫像石
二、 亢父故城出土漢畫像石
1973年5月10日,在山東濟(jì)寧市喻屯公社發(fā)現(xiàn)13塊漢畫像石,。據(jù)當(dāng)?shù)厝罕姺从?,這組漢畫像石似同出于一墓。此墓坐落在濟(jì)寧市城南約25公里處的“亢父故城”附近的墓群中。因早年被盜,墓口暴露在距離地面1米處,群眾俗稱為八角琉璃井,。1968年社員為建排灌站,挖出墓石,,其中帶畫像的刻石13塊,,為東漢時期的作品,。
畫像石是減地淺浮雕,物象輪廓外剔地,,物象呈凸起的弧面,,在物象內(nèi)因部位不同刻出起伏,凈底磨光,,細(xì)部用陰線刻,。在結(jié)構(gòu)布局上,多分上下兩層,,疏密得當(dāng),,均衡勻稱,有的還綴以小物象補白,。畫面內(nèi)容很豐富,,有車馬出行、樂舞百戲,、孔子見老子,、瑞獸、胡漢戰(zhàn)爭,、羊,、鹿拉車等。畫像多平視,、側(cè)視,、斜側(cè)橫列,動感較強,。下面就代表性的畫像石做一簡單介紹:
1
九頭獸,、戲象圖
畫像石呈門扇狀,高157厘米,,寬52厘米,厚12厘米,,屬墓門石,,正背兩面刻畫。
正面,,分四層,。
第一層:大鳥,雙足站立,,口含二珠,,吐出三珠。有三人,,其中一人稍大,,長發(fā),,肩披羽衣,單腿下跪,,仰面向鳥,,雙手捧接三珠。大鳥兩側(cè)有兩只人首鳥相對飛行,。
第二層:一公象四足直立,,象背坐六人,每人手持一物,。象鼻上立一人,,左手用鉤勾住象鼻孔,右手揮鉤作舞,,此人應(yīng)為馴象師,。右上角一只鳥正在下落。
第三層:上部中央刻鋪首銜環(huán),。左邊一人手持鑿形器,,操大板斧。右邊刻雙人頭獸,。下部刻九人頭大獸,,其右一人拱手持立。
第四層:上部為一條帶翅飛龍,。下部一人戴冠,,雙手持長戟;一人稍矮,雙手持帚,,二者之間有一小人侍立,。持帚者背后倒垂一人。
2
車牛庖廚圖
畫像石高59厘米,,殘長90厘米,,厚26厘米,屬墓門石,,一面刻畫,,分上下兩層。
上層:一牛拉一車,,車上端坐三人,。隨車步行者三人,第一人右手前伸,,左手持刀,,回首;第二人持斧;第三人持鉤。
下層:左邊一人持杯端坐,,兩人站立;中間一樹,,上有六鳥,,一打水吊桿,樹下一人剝獸,,一人張弓,,上方一鳥墜落;右邊一豬倒懸,一人持槌捕羊,,一人持槌捉牛,。
3
胡漢戰(zhàn)爭、凱旋百戲圖
橫屏查看大圖↓
畫像石高59厘米,,長240厘米,,厚26厘米,一面刻畫,,分上下兩層,。
上層:車馬出行狩獵圖。
左起,,兩個帶鷹騎馬者,,兩吏徒步隨后;一騎羊者后隨兩吏;兩鹿車、兩羊車間隔成行,,每輛車一駕馭者,、一乘者、兩隨從小吏(最后一輛羊車因為石頭殘缺僅見一駕馭者),。
下層:可分三部分,。中間一華蓋傘下,兩人座談,。左邊左起第一組一武士持鉤,、劍,二人臥地倒剪雙手,,下有三無頭尸,,一案上有三顆人頭,三人頭皆戴尖頂帽,,面部深眼窩,,高鼻子,應(yīng)是胡人俘虜;第二組八人,,四人一行,人手一兵器;第三組兩持兵器武士;前跪伏倒剪雙手的四人,,倒剪雙手的四人與前三人頭的面相及所戴的帽子相同,,應(yīng)該也是被俘的胡人。右邊第一段六人,,三人一行,,均躬身持兵器,。第二組為雜技歌舞場面,又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演奏者十一人,,一人站立,十人端坐奏樂,,樂器有管,、簫、笛,、排簫,、撥鼓,等等,。下層表演者十人,。左起第一人雙手扶圓鼓狀器物做蛙式倒立;第二人足踏雙鼓起舞;第三人雙手支鼓倒立;第四人作舞;第五人左腿,右手高舉,,左臂滾一車輪;第六人手足并用玩五球;第七人也似在舞蹈;第八人表演出手飛劍;第九,、第十人皆空手倒立。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畫像 漢代 二人 濟(jì)寧市 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