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詩歌的復興,,傳統(tǒng)的繼承
■編者按:
日前,中國南社文史館在蘇州成立,。南社是1909年成立的文學社團,,其創(chuàng)始人柳亞子,、陳去病,、高旭,、蘇曼殊等更是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詩人,他們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研究和保護,。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學習出現(xiàn)了繁榮局面:詩詞大會熱播、詩歌網(wǎng)站如雨后春筍,,詩歌吟誦活動成為文化熱點……詩歌復興也標志著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得到新的發(fā)展和繁榮,。為此,近日本報采訪一些作家和學者,,請他們談談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有關中華文化復興的話題,。
中國詩歌傳統(tǒng)從未間斷
“中國是詩歌大國,自古至今,,我們的詩歌傳統(tǒng)從未間斷,!只是詩歌的形式在不同的時代發(fā)生著變化?!痹谡劦街袊姼璧臍v史文脈時,,中國作協(xié)名譽副主席、中國南社研究會名譽會長張炯說道,。
在張炯看來,,從中國古代的《詩經(jīng)》到漢代的樂府,再到唐代的絕句,、律詩,,宋代的詞以至元曲,這些都是詩歌在不同的朝代以不同的形式在發(fā)展傳承,,五四以后的新詩歌是以白話詩的形式興起的,。詩歌的形式是不斷變化的,它往往和音樂結合在一起,,詩歌也在發(fā)展,,音樂也在發(fā)展,所以在傳播上,,它們往往起到一個相互促進的作用,。五四以后的100年來,新詩和舊體詩都在發(fā)展,。舊體詩在五四之后有一段時間不被看好,,但是也有很多人繼續(xù)寫,特別是毛澤東詩詞發(fā)表之后,,舊體詩的影響非常之大,,至今全國各個縣都存在著詩社。現(xiàn)在有一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將近100萬人,可見學習創(chuàng)作舊體詩的群體很大,,包括海外港澳臺地區(qū)也有很多人在寫舊體詩,。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中華詩詞學會主辦的國家級詩詞刊物《中華詩詞》的發(fā)行量一直維持在2萬份以上,這本讀物的讀者也很廣泛,。很多詩社也都有自己的刊物,,舊體詩詞的形式雖然是舊的,但是近百年來也有新的發(fā)展,,那就是新古體詩的出現(xiàn),。以新詩創(chuàng)作成名的著名詩人如臧克家、賀敬之,、何其芳等在老年時期都寫舊體詩,。新古體詩的格律不那么嚴格,但是基本上還是要講求押韻的,。新古體詩的寫作成為當代詩歌中一道很重要的風景,。而新詩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也基本上呈現(xiàn)出兩種傾向:一種是認為新詩要講究格律,。比如聞一多當年就提倡,,詩是“帶著鐐銬跳舞”的,意思是要有一定的形式限制,,不能夠過于自由,。何其芳、卞之琳等人也主張詩歌要有格律,。另一種主張詩歌要自由一些,,不要過于嚴格,比如光未然先生,。像賀敬之的詩就是有格律的,。也有的是自由體的詩,有的甚至完全接近于說話,,比如云南的詩人于堅的詩等,。“所以現(xiàn)在詩歌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我想這種狀況未來還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張炯說,。
民間詩歌的旺盛少數(shù)民族詩歌的偉大
所謂“真詩乃在民間”,,《詩經(jīng)》《漢樂府》等經(jīng)典著作皆是在民間詩歌的搜集和整理基礎之上而成的。所以,,直至今日,,詩歌在民間仍然具有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和蓬勃的生命力,。對此,,張炯和曾任兩屆《中國詩刊》主編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高洪波都有深切的感受,。
張炯說,全國自發(fā)組建的詩社很多,。廣東有一份《華夏詩報》,,早在幾年前曾統(tǒng)計全國僅新詩的詩社就有3000多個,印行的刊物就有700多個,,這還是很多年前的數(shù)字,,現(xiàn)在詩社的隊伍會更壯大。在張炯的老家福建省每個縣都有詩社,。有些詩社是農(nóng)民自發(fā)組織的,,同時,他們還印行刊物,。高洪波委員曾于上世紀90年代末到浙江省的青田縣去考察,,青田縣寫新詩的人很少,但是寫舊體詩的卻有上千人,。
張炯說,,中國民間詩歌的興盛,一定不能忽視的,,還有各民族的民歌,,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的民歌,比如青海的花兒,,陜北民歌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陡袼_爾》是全世界最長的史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有2萬多行,印度的《羅摩衍那》20多萬行,,一部《格薩爾》就是100多萬行,。《江格爾》,、《瑪納斯》在世界文學史上也都是很有名的,。近年來,在貴州的苗族又發(fā)現(xiàn)了史詩,。有學者告訴張炯,,僅蒙古族的史詩就有180多種。張炯認為,在新的時代還會產(chǎn)生新的史詩,。作家周而復在他的作品《長城萬里圖》中寫了一首長詩有4萬多行,,他說,這也可以叫做史詩,。“史詩也是我們的一個詩歌傳統(tǒng),,將來也會發(fā)揚光大,。”張炯認為,。
是時代號角有家國情懷
在時代的轉(zhuǎn)折變化面前,,詩歌總是最先發(fā)出聲音。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路文彬認為,,詩人總是能夠率先感受到時代的變化,,并用詩歌表達他們對于時代的真切感懷。比如戰(zhàn)爭時期,,首先號召民眾起來反抗,、戰(zhàn)斗的就是詩歌。在五四時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等,,是一篇篇詩歌先在民間流傳開來。詩歌的形式簡短,,創(chuàng)作的速度要比小說,、散文等體裁要快,這也是詩歌能夠先于其他文體在民間流傳的原因,。
高洪波說,,自古以來能夠流傳下來的詩歌,都是具有家國情懷的,。屈原的《離騷》《九章》《九歌》《天問》,,都是愛國名篇;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圣”杜甫的憂國憂民的詩篇更是家喻戶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陸游臨終詠《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無不是國家動亂之時,,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表述,。蘇東坡寫給自己弟弟的一首《明月幾時有》,從一個沒有發(fā)達傳媒的時代,,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絕唱,為什么,?正是因為詩人們將自己的命運與家國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詩中所體現(xiàn)的人生思考、生命態(tài)度,,是和國家,、世界、宇宙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謂“命運共同體”,,這才是真正的文人應具有的文化情懷,。
近現(xiàn)代以來也是如此。高洪波繼續(xù)舉例,,毛澤東,、朱德、陳毅,、葉劍英,、董必武等很多偉人都寫過舊體詩。這些詩都是在戰(zhàn)爭的殘酷環(huán)境中,,在對未來的不可預測中,,充滿著革命理想的創(chuàng)作,并且大多是一揮而就,。毛澤東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陳毅的“此去黃泉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體現(xiàn)的都是革命者們不懼犧牲的高尚靈魂和共產(chǎn)黨人崇高的信念。同時,,也飽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新中國成立前后,新詩迎來了輝煌,。有一批優(yōu)秀的詩人發(fā)出過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像雷抒雁、艾青,、臧克家,、戴望舒、田間,、魏巍等,在民族危難時刻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睿智,,他們用詩歌鼓舞民眾抗敵,。改革開放后,一批詩人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下,,也引領著時代的前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舒婷的《致橡樹》,,都讓我們感受著時代的脈搏,。詩歌始終是一個時代的傳聲筒,喊出了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內(nèi)容,,他們都與自己的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有家國情懷,,為人民發(fā)聲,留下了詩歌領域中令人稱頌不已的佳作,。
“聽覺”文化的復蘇回歸傳統(tǒng)的自覺
對于近年來詩詞的復興,,路文彬從“視覺文化”與“聽覺文化”的角度來解讀這一文化現(xiàn)象。他認為詩詞是我們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自覺的意識,。
路文彬提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差別是,前者是建立在聽覺基礎上的,,后者建立在視覺基礎上,。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認為:中國人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優(yōu)雅的民族,、善于用耳朵的民族……陸文彬認為,,唐詩宋詞的意境美就是通過聽覺帶來的,這種美學貢獻是世界性的。這與中國文化當中的很多門類有相通之處,。比如中國人把看戲叫做“聽戲”,。中國的繪畫不是對眼前的模特進行“透視”,比如畫一棵竹子,,并非你眼前看到的任何一棵竹子,,而是“胸有成竹”。中國詩文當中有一種描寫手法,,叫做“通感”,,中國人善于將看見的東西轉(zhuǎn)化為聽覺感受。比如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當中描寫層層疊疊的荷葉時,,他形容,,“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再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門”,,如果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可能“推”字更好,它更能體現(xiàn)推門的優(yōu)雅,,但是在中國文化體系當中,,可能“敲”字更好,人們感受到的是寂靜的月下,,聽到了一個和尚敲門的聲音這樣一幅美好的畫面,。中國人把“看書”叫“讀書”,古人讀書一定要讀出聲音,。而一個聲音消失之后,,面臨的就是失去的世界,所以中國的詩詞中有著一種愁怨的悲劇情緒,。而視覺文化的特點,,是要求不斷有新的視覺刺激的出現(xiàn),容易使人急躁,、冒進,。所以,詩詞的復興,,正是在視覺文化的沖擊下,,對聽覺文化的喚醒,是在喧囂的時代當中,,人們對于寧靜致遠的一種追求,。靜,是通假字,,通“情”,,所以,,靜,指內(nèi)在,、內(nèi)心,。今天,人們更加期待靈魂的休憩,。詩詞是人們拒絕浮躁的一種認知,,是對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理性的追求,,是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意識在復蘇,。
路文彬說,我們從詩詞書籍的出版上也可以看得出今天人們對于詩詞的熱愛,。這幾年,,不但中國詩詞的銷量大了,而且詩歌的引進做得也不錯,。前幾年,,詩詞方面的書籍銷量很小,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幾乎無人問津,。今天,不但出詩選,,也出詩集,。比如里爾克、阿克瑪托娃等很多作家的詩集在中國都受到了歡迎,。
路文彬認為近年來出現(xiàn)一些所謂的詩歌創(chuàng)新如“梨花體”等,,之所以有爭議,至少在聽覺上無法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無論如何,,很高興的是,我們看到了這種“聽覺文化”的回歸,。
是文化的高地是文化的自信
如今,,詩歌在很多國家都處于衰落的狀態(tài),但是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是悠久的,,詩歌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是主要文體之一,并且從未間斷,。詩歌為什么在中國從未間斷,?張炯認為,這種發(fā)展大概也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中國詩歌強調(diào)“詩言志”,,這句話出自《尚書·堯典》,。這里的“志”講的是思想和情感兩個方面,詩歌在中國人交流思想和情感時一直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高洪波認為,,詩歌近年來的復興和發(fā)展體現(xiàn)了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復興。記者采訪高洪波委員時,,他說,,正巧,他的手邊正放著一套2015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好詩詞鑒賞文庫》,。這套舊體詩集與其他詩詞集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作者并非專業(yè)的詩人,,而是一批我們熟知的小說家、兒童文學作家等,。這套文庫里有葉辛的《葉辛山水情韻》,、熊召政的《故國山河集》、肖復興的《復興詩草》,,還有高洪波自己的《幾度長吟集》,。為什么這些在寫作的其他領域已經(jīng)響徹文壇的作家們會出一本舊體詩集?高洪波委員說,,這是中國文人心中的一塊文化高地,,這是值得自己敬仰和攀登的文化圣山,是對于中國詩詞這座文化圣山的禮敬,!
2014年周嘯天以《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王蒙先生為此書作序。高洪波說,,王蒙的舊體詩寫得非常精彩,,他為周嘯天寫序,說明文體是相通的,。也說明大家在舊體詩中能夠找到共同的情感,。
近年來,葉嘉瑩先生的文與論都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電視上的詩詞大會也一度受到觀眾追捧,。對于舊體詩詞的回歸,高洪波認為,,這是五四以來一個特殊的文學現(xiàn)象,,包括魯迅、毛澤東,、郭沫若等一批政治家和文化大師,,他們對于舊體詩詞始終有著偏愛。臧克家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一個兩面派,,新詩舊詩我都愛,?!标翱思蚁壬且孕略姵雒模瑸槭裁此不貧w到舊體詩的寫作當中,?這就是中國數(shù)千年文化的魅力,,是中國人一代代融化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所決定的,它有不可抗拒性,。
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一句詩結束自己的講話,,“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备吆椴ㄕJ為,這一句詩情畫意的定場詩,,使人們感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何為“清氣”、“顏色好”,?這是對人民的許諾,,是對世紀的許諾,這里的“清氣”是政治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自然生態(tài)的清氣,這一句詩,,在向世界宣告,,我們的黨在未來會為我們的人民做什么,在這種莊嚴的場合下,,以一句詩來收尾,一句頂萬言,!
在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看來,詩歌熱實際上是近年來已經(jīng)持續(xù)了很久的國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之中的一個部分,、一個延續(xù)。詩歌這幾年受到熱捧的原因,,張頤武認為主要有三點:第一,,詩歌是特別適合大眾傳播的載體。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很多關于詩迷的游戲,,比如對對子、“曲水流觴”儀式等傳統(tǒng),,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詩歌講究韻律,,朗朗上口,每個中國人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詩歌,、接觸詩歌,,自古以來,它最為國人所熟悉,,所以在傳統(tǒng)文化中,,詩歌顯然具有更易于傳播的優(yōu)勢。第二,,詩詞教育是人們提高文化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的一個很好的方式,。詩詞讓人富有靈性、精神愉悅,,無論對于成年人還是青少年,,對于提高他們的自身修養(yǎng)都有很大的幫助。第三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今天,中國的經(jīng)濟總量已經(jīng)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們經(jīng)過了很多歷史的變革和急劇的社會變化,,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我們需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認同,,需要尋求自己文化的差異性和世界文明的豐富性,,這就需要從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去發(fā)力,而傳統(tǒng)文化最深厚的載體就是詩詞,。通過詩詞這種具有廣泛傳播力的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也必然會為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的復興推波助瀾。
編輯:楊嵐
關鍵詞:詩歌的復興 傳統(tǒng)的繼承 詩歌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