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訊息書畫訊息
齊白石畫的葫蘆怎么就能傳世
作為一個(gè)極具生活情趣的職業(yè)畫家,,葫蘆題材的畫也與齊白石其他繪畫一樣,,妙趣橫生,,雅俗共賞,。雖然很多葫蘆繪畫在構(gòu)圖、技法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但齊白石長于在畫中題寫詩詞或短句,,以增加其文化附加值,讓看似千篇一律的葫蘆畫活靈活現(xiàn),,賦予其不一樣的視覺沖擊力,。如《畫葫蘆》中題七言詩:“劫后殘軀心膽寒,,無聊更變卻非難。一心要學(xué)葫蘆訣,,無故哈哈笑世間”4,,表現(xiàn)出劫后余生之后的豁達(dá);另一幅《畫葫蘆》中再題七言詩:“風(fēng)翻墨葉亂猶齊,,架上葫蘆仰復(fù)垂,。萬事不如依樣好,九州多難在新奇”,,則是在描繪葫蘆的千姿百態(tài)之外,指出時(shí)局的混亂在于不切實(shí)際的變革,,導(dǎo)致“九州多難”,。“依樣”一詞在吳昌碩的葫蘆繪畫中最為多見,,是“依葫蘆畫瓢”的代名詞,。齊白石沿襲此法,使“萬事不如依樣好”成為他的經(jīng)典名句,,被后人所廣泛應(yīng)用,。在89歲時(shí),他所繪的白描《葫蘆》(圖5),,仍然自題:“年年依樣”,,說明“依樣”一詞幾乎已貫串其藝術(shù)嬗變的始終。
在另一幅《畫葫蘆》中,,齊白石再題詩:“涂黃抹綠再三看,,歲歲尋常汗?jié)M顏。幾欲變更終縮手,,舍真作怪此生難”,,表達(dá)其繪葫蘆意在求“真”而不會求“怪”,即便年年歲歲均尋常無奇,,終究不會“變更”,,這與他在另一幅《葫蘆》(圖6)畫上所題的七言詩“別無幻想工奇異,粗寫輕描意總同,。怪殺天工工造化,,不更新樣與萍翁”可謂相互呼應(yīng),秉承其一貫的藝術(shù)理念,;而在另一幅《葫蘆》(圖7)中所題:“遠(yuǎn)遠(yuǎn)西山夕照斜,,名園春盡寂無華。幽花臥地?zé)o人賞,,何況葫蘆舊樣瓜”,,其意境與徐渭的《墨葡萄詩》“半生落魂已成翁,,獨(dú)立書齋嘯晚風(fēng);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極為相近,,均有一種懷才不遇的幽怨。所不同者,,在齊白石的筆下,,大多是通過黑色幽默的筆法來表達(dá)其內(nèi)心的曲折,其畫面是喜慶的,,這與徐渭畫面中所透露出的冷逸是有天壤之別的,。齊白石的大寫意葫蘆,大多以濃淡深淺各不同的大塊墨葉和各種形態(tài)的垂藤相陪襯,。單就垂藤一項(xiàng),,齊白石就畫過無數(shù)以“藤”為主題的獨(dú)立之作。在其詩集或繪畫題跋中,,也多次提及畫藤,,如《畫藤》詩:“青藤靈舞好思想,百索莫解頭緒爽,。白石此法從何來,,飛蛇亂驚離草莽”5,自言畫藤師承青藤(徐渭),,并從蛇的形態(tài)悟出畫藤三昧,。他在一幅《藤蘿》中也題識:“畫藤不似木本,惟有青藤老人得之,。余三過都門,,喜畫藤,未知觀者何如”6,,在此言及畫藤的源流來自徐渭,。再如《春藤》詩:“西風(fēng)昨歲到園亭,落葉階前一尺深,。且喜天工能反復(fù),,又吹春色上枯藤?!?其他如《題畫藤》,、《秋藤》、《老藤》,、《畫藤花》,、《己未年藤蘿正開,余避亂離家》等,,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相得益彰。作為畫面陪襯和點(diǎn)綴的藤蔓,,主要是為烘托視覺感很強(qiáng)的葫蘆,。齊白石在一首題為《葫蘆架未整齊,石鐙庵老僧笑之,,戲答》的詩中寫道:“三年閉戶佛堂西,,咬定余年懶最宜。隨意將瓜來下種,,牽藤扶架任高低,。”8據(jù)此可看出“牽藤”的配搭,,成為齊白石筆下葫蘆不離不棄的最佳選擇,。(圖8)
圖6 葫蘆 齊白石 托片 紙本設(shè)色 137.5×34.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圖7 葫蘆 齊白石 托片 紙本設(shè)色 138×34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圖8 葫蘆 齊白石 托片 紙本設(shè)色 137×34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圖9 葫蘆 齊白石 紙本設(shè)色 133.5×33.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圖10 葫蘆 齊白石 軸 紙本設(shè)色 135×33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在齊白石葫蘆畫中,為了使各種藤蘿表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他一般直接用墨分五色相區(qū)分,有的則以紫色,、赭色或淡綠等交相輝映,。他所繪的藤蔓雖有程式化傾向,但由于所搭配之葫蘆的經(jīng)營位置千變?nèi)f化,,并配以不同的題跋文字,,故畫面仍然不覺相似。關(guān)于這一點(diǎn),,齊白石本人在一幅《葫蘆》(圖9)題跋中言及:“客謂余曰:君所畫皆垂藤,,未免雷同。余曰:藤不垂,,絕無姿態(tài),,垂雖略同,變化無窮也,,客以為是,。”只是“垂”而不同,,便可變化萬端,。在另一幅《葫蘆》(圖10)中,齊白石再題:“畫藤以垂為佳,,牽籬扶架最難大雅,,余故不辭萬幅雷同?!彪m然齊白石自謂“萬幅雷同”,,實(shí)際上由于布局,、藤蔓、葫蘆,、題跋,、印章甚至紙型的千差萬別,他已有效地避免了畫面的相似感,。在齊白石看來,,“天工”并不會雷同,只要遵循“天工”去畫,,自然也就各具其態(tài)了,。
圖11 葫蘆 齊白石 鏡芯 紙本墨筆 55×19.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齊白石畫的葫蘆 齊白石的葫蘆 齊白石畫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