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脫貧攻堅關鍵要破解“精神貧困”
脫貧是誰的事,?是貧困戶的事,,是政府的事,,是全社會的事,,但歸根結底,,還是貧困戶自己的事,。然而半月談記者最近在多個貧困縣調研了解到,,隨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脫貧摘帽,,脫貧攻堅開始進入“深水區(qū)”,部分貧困戶精神貧困問題日益凸顯,,“我要脫貧”異化為“要我脫貧”,,脫貧主動性,、主體性不強,,成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7月12日 新華網)
近幾年,,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聚力民生改善,、狠啃脫貧“硬骨頭”,,“全球脫貧成果九成屬中國”。然而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卻也難免有不和諧的雜音,,部分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力不足、“精神貧困問題日益凸顯”,。
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窮志短、消極無為,。據(jù)媒體報道,,有貧困戶寧愿窩在山旮旯、也不外出務工,,有的貧困戶愿意養(yǎng)牛,、卻向扶貧干部要飼料和工錢,有貧困戶把扶貧羊宰來吃掉,,也有貧困戶“給錢我才干”,、甚至“給錢我也不干”……
有得過且過之心、無奮發(fā)脫貧之志,,這樣的貧困戶不僅在物質上貧困,,在精神上也貧窮,。他們把“苦熬”當常態(tài)、一味“坐等花開”,,對改變現(xiàn)狀不急切,、不上心,把自己當成脫貧攻堅的局外人,。長此以往,,縱然扶貧政策再好、扶貧干部再拼命,,脫貧成效恐怕也相當有限,。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有的貧困群眾何以陷入精神貧窮呢,?一是貧困程度深、致富能力弱,,習慣于在貧窮中熬日子,;二是因為政策執(zhí)行出了偏差、扶貧成了給錢,、送糧,、發(fā)救濟,助長了“等靠要”的思想,;三是瞎指揮,、急功近利的“扶貧秀”,冷了群眾的熱心腸,。
脫貧攻堅見成效,,不僅要解決“物質貧困”,更要破解“精神貧困”,。對此,,黨和政府要打好組合拳。一方面正觀念,、富“腦袋”,,強化教育引導、樹立正面典型,,涵養(yǎng)脫貧光榮的風氣,,提振群眾自主脫貧的精氣神;二是出實招,、富“口袋”,。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輸血與造血并舉,、扶貧與扶智并重,,以實干彰顯真心、用成效激勵群眾,,充分激發(fā)出脫貧的內生動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脫貧 攻堅 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