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彰顯民法學的中國風格
有什么樣的民法學,,就有什么樣的民法典,。中國民法學與民事立法歷來存在深層互動關系:民法學為民事立法提供理論支持,民事立法影響民法學的廣度和深度,。制訂一部中國民法典,,是幾代民法學者的夢想。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民法學研究獲得長足進步,。民法學研究者深入發(fā)掘中國人的實踐理性、價值觀念、交往規(guī)則和生活方式,,總結時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繼承本國優(yōu)良法律文化傳統(tǒng),吸收域外有益學術經驗,,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法學思想體系,。民法總則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民法學發(fā)展的成果,。
民法學研究與民法典編纂關系緊密
民法典編纂是相當浩大的工程,,除了國家法治進步、經濟社會條件具備,,還需要深厚的民法學理論積累,。民法典調整的領域繁多,包括市場經濟領域,、其他社會領域,、婚姻家庭領域和個體人格與私生活領域等等,堪稱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成文法國家,,民法典的條文數往往最多。更難的是,,民法所調整的這些領域在價值理念,、運行邏輯和實施機制方面往往差異較大,甚至截然不同,。比如,,市場經濟領域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驅動力,強調對價關系,;其他社會領域追求社會公益或成員的共同利益,,培育社會成員公共精神和社會歸屬感;家庭領域以源于血緣和婚姻的愛為基礎,,保護弱者,,可能并不特別強調成員之間權利義務的平衡;個人人格與私生活領域以人格多元化發(fā)展為旨歸,,重視人格自由發(fā)展,。民法典必須將不同領域的法律規(guī)范整合為一個層次分明、彼此關聯的有機體系,,其編纂難度可見一斑,。
1814年,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曾與另一位學者蒂堡發(fā)生一場激辯,,討論德國有無能力編纂民法典的問題,。盡管當時德國已經形成了影響至今的近代民法學體系,,民法學大家也不斷涌現,但薩維尼還是認為,,德國民法學并未深入研究德國的“民族精神”,,即民族的實踐理性、觀念世界和生活方式,,尚無法為民法典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而民法典又具有穩(wěn)定性,若率爾操觚,,以薄弱的民法學理論建構民法典,,可能使其成為夾生飯。從這場辯論中可以看出,,學者對民法典編纂的學理支持是多么看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前四次民法典編纂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成熟的民法學理論的支撐,。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為民法典編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時機。中國的民法理論研究也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批判借鑒外國法學理論,、制度、概念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民法學體系,。中國有條件,、有能力也有信心制定一部立足中國實際、直面中國問題,、展現中國特色,、具有中國氣派的民法典。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民法 法學 中國 國民 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