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儲備不貶值的人生財富
在云岡石窟游覽時,經常會聽到兩種聲音:一種是簡短單調的“哇”,,一種是娓娓道來的“據(jù)說這尊造像……”面對歷史,、文化和藝術的杰作,,大家都會由衷贊嘆,,但有的止于“哇”,,有的卻能說得頭頭是道,。
碰到一對在景區(qū)游覽的母子,,母親認真且耐心地給孩子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后來得知,,他們是第一次來看石窟造像,為了讓孩子更多地了解景觀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母親花了不少力氣做功課,。實際上,與大多數(shù)人的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相比,,這種案頭工作扎實、用心準備的觀景之旅必定質量更高,、收獲更多,。而做到這一點,足以折射出一個人“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知識品格,。這也讓人感慨,,只會感嘆“好美啊”與分析“美在哪”的差距,很多時候可能就是源于有沒有留心,、善不善積累的區(qū)別,。
身處知識爆炸時代,信息資訊以指數(shù)級的速度迅猛增長,,這讓很多人得了“搜索依賴癥”,。任何知識,不管是專業(yè)的還是日常的,,只要不懂就可以通過網絡,、經由共享去找答案,這固然方便快捷,,卻讓不少人有了“不可描述的自信”,,覺得沒有什么不懂、沒有什么不會,。實際上,,知識豐富和獲取便捷,不意味著掌握并理解了它,,更不意味著知識可以轉化成能力,。僅靠“百度”或者“知乎”,肯定不能持續(xù)解渴。
在倡導“尊重知識”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積累知識,。有人說,閱讀是一種文化積累,、一種知識積累,、一種智慧積累、一種感情積累,。誠如所言,,當我們有了更多的閱讀內容、更寬的閱讀渠道時,,知識不能變得廉價,,而應該更加高貴。一個朋友很令我敬佩,,不管工作多忙,,總是規(guī)定每天的閱讀量,而且不完成任務不出門,,如果周六晚上收到他“還剩9頁書”的信息,,就意味著周日“可約”。知識是公共的,,但涵養(yǎng)知識應是屬己的,、連貫的,這樣才能儲備起不貶值的人生財富,。
如果說知識積累是地基工程,,文化積累則是建造大廈。站在民族和國家的角度,,我們曾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在世界文化大觀園中自立自強;也經歷了山河破碎之后的文化下墜,,向何處去,、如何去的迷茫困惑了幾代人;如今,,更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實現(xiàn)自覺、找到自信,。這種文化吸引力,,不僅是基于歷史、語言的集體意識,,更是基于每個人在文化中的成長,。每個公民都有打開文化寶盒的權利和能力,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義務,。而打開文化的方式之一,,就是從留心日常、悉心生活,、耐心積累做起,。既可以跟隨詩詞大會享受古詩詞韻律之美,也可以在對外交流中學習互鑒,,更可以主動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歷史不會虧待用心的民族,生活也不會虧待有心人,,文化土層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沉淀成了文明,。
恩格斯曾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每個人在文化積累上的一小步,都是時代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一步,。就像景區(qū)里的母親,,走一路、講一路,,陪伴并幫助孩子長大,,也給予了孩子不會褪色的文化體驗、不會貶值的人生財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知識 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