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先教孩子做人,,再問該不該“打回去”
某幼兒園對家長做問卷調查: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你覺得該怎么辦,?六成家長表示應該培養(yǎng)孩子強硬的性格,,該“打回去”。類似調查早已有之,,支持孩子還手的人幾乎總是過半,,關于這個話題的媒體評論分歧也一直很大。
筆者以為,,在討論該不該“打回去”之前,,必須注意到,孩子被欺負,,乃至成為校園暴力受害者,,往往不會發(fā)生在一夜之間,而是由點滴小事長期發(fā)展而來。在這個過程中,,欺負人的一方和被欺負的一方,,心理和處境都發(fā)生了變化——一個越來越肆無忌憚,一個越來越孤立無援,?!按蚧厝ァ边€有一個時機選擇的問題:太晚,孩子可能已經(jīng)無力反擊,;太早,孩子可能變成施暴者,。所以,,保護孩子最根本的辦法是,一開始就不要讓孩子看著“好欺負”,,也不要讓他欺負別人,。
一些家長以為孩子性格強硬了就不會被欺負,這其實是個誤會,。人的性情各異,,溫柔的未必就比強硬的容易吃虧,校園暴力也不是只有肢體沖突這一種,。所以,,會被欺負的不光只有性格怯懦的孩子,脾氣火爆或個性突出的也可能被孤立,。綜合多個例子來看,,被欺負的孩子有個共同特點——沒人撐腰。老師經(jīng)常無法顧到所有學生,,所以家長一定要隨時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處境和心情,贏得他(她)的信任,,他(她)遇事才會愿意傾訴,。一個知道自己很重要、知道有人關心愛護的孩子,,會比較自信和快樂,,不太容易散發(fā)出“軟柿子”的氣場;即便被人誤當成“軟柿子”捏了,,有家長在,,也能防止孩子真的變成“軟柿子”。
家長給孩子當后盾,,要建立在溝通和了解的基礎上,,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孩子說啥就是啥。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被打,,又有多少家長擔心孩子打人呢,?“打回去”聽起來像是自衛(wèi),但在校園暴力事件中,,有時先動手的那個反而是受害者,。假如家長偏聽一詞,貿然支持孩子“打回去”,,則不能排除助推孩子成為欺凌者的可能,。有被欺負的,自然就有欺負人的,,而欺負人的孩子也不是贏家,,他們不能囂張一輩子。這樣的性格和行事手段,,隨時可能招致怨恨和報復,。警惕并遏止孩子欺負他人的傾向,也是對孩子的愛護,。
為長久計,,家長除了給孩子撐腰,更重要的還是教孩子做人,,教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用正確的方式維護尊嚴,要講道理,;教他們在與人發(fā)生矛盾時,,尋找聰明的解決之道。比如,,感覺被欺負了,,學會判斷和分析情勢,對方是故意還是不小心,?起因是什么,?錯在誰身上?能否試著與對方溝通,?解決不了,,再向老師和家長求助,無論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都應該告訴家長,。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嘗試解決問題,,都是一次社交能力的鍛煉,,原則是既不被欺負,,也不去欺負人。
當孩子很小,、無法應付矛盾的時候,,家長所能做的就是當好他們的后盾和港灣,告訴他們不能主動打人,,如果被欺負了要告訴老師,、告訴家長;當孩子大一點了,,有能力“打回去”了,,意味著他們也有能力欺負別人,此時,,教他們做人就非常重要了,。而社會經(jīng)驗告訴我們,對于大多數(shù)問題,,都有比暴力更好的解決辦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孩子 欺負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