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衡中模式仍有其存在的現實基礎
近期,,河北衡水中學進駐浙江開設分校一事引來眾多爭議,。浙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方紅峰直言:“它(衡水中學)是個應試教育的典型,,它眼睛里只有分數沒有人,。跟我們浙江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不符合,,他們認為是先進,,我們認為是落后的,,我們浙江不需要,?!?/p>
衡水中學,,這座強悍的超級中學,這幾年馬不停蹄地進行產業(yè)擴張,,在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廣開分店,,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向經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輸出教育模式”,。若用應試教育的標準去評判,衡水中學無疑是成功的,。它精確到分的時間管理與準軍事化,、標準化的流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學生的高分數,2016年被北大清華錄取的考生人數高達139人,。
這些已經走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對他們母校褒貶不一。有人對它心懷感激,,認為正是衡中精確到分的時間表培養(yǎng)了自己時間管理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辦事效率。有人在邁入名校之后,,惋惜自己“除了學習,,什么也不會”。有人認為衡中歲月是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至今不愿多做回憶,。但是,無論如何,,不可否認,,在這個遍地出身歧視的社會,他們已然拿到好工作的通行券,。
這是一個多么吊詭的循環(huán),!企業(yè)在招聘時直言“非211、985的不要”,,許多人為了一份優(yōu)厚的工作,、一個美好的明天,只能咬著牙拼命學習,,求得一個名牌大學,。投射到基礎教育里,,就出現了唯分數論。衡水中學,、黃岡中學,、毛坦廠中學,這些超級中學自然廣受當地老百姓歡迎,。一個地區(qū)的升學率上去了,,當地政府臉上也有光。
企業(yè)從其自身發(fā)展考量,,不斷提高門檻,,擇優(yōu)而錄。在市場經濟里,,鼓勵競爭,沒有什么不對,。學生為了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學習也是正當。政府出于政績考核,,引進衡水中學也算可行,,畢竟引進一所中學很難撼動素質教育的大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個多方利益糾葛的局面里,究竟哪里出了錯,?
中國自古以來都以科舉考試為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通過科舉,許多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過科舉,他們完成了自身身份轉變,,實現階級向上流動,。當然也有其他途徑,差序社會里,,途經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賣官鬻爵、任人唯親,,但這些都不是寒門子弟很好的選擇,。時代在進步,選擇日趨多元,,我們當然不可能重蹈覆轍,。然而雖然選擇日趨多元,,但對于現在國內現在的局面而言,渠道還是太少,,一考定終身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
回首看看,中國還有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依然需要衡水模式來改變命運,。考上名牌大學始終是自我實現最便捷的途徑,,同時也是最低成本的途徑,。美術、音樂等素質教育的成本太高,,動輒上萬元學費,,貧困家庭往往無力支付。因此,,沒有必要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孰優(yōu)孰劣,。應試教育雖飽受詬病,卻有其存在的理由,,它為中國千千萬萬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的機會,。
國人長期來養(yǎng)成了二元對立的思維習慣,這個世界卻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不是你死我活,,它們各有其存在合理性,為何不能兩者和諧共生,?能夠實現個人社會流動的渠道依然單一,,為何不能給不同經濟基礎、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不同的選擇呢,?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方是社會大同之道,。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學 衡中 衡水 模式 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