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上世紀三十年代“故宮盜寶案”始末
報錯電報露了底
1933年5月1日,,南京最高法院檢察官朱樹森拿著天津高等法院的介紹信,,以參觀的名義來到故宮博物院,。當庶務科虞科長接待他時,這位朱檢察官卻提出來要查看院里的文件卷宗,。虞科長連忙打電話請示,。易培基得知此事后,本待應允,,可吳瀛卻覺得不妥:“他拿著天津高等法院的介紹參觀信,,如何能看文件呢?”于是,,經過雙方商議,,朱樹森只在院內看文件,但經手過處分物品的人員要隨時聽候他問話,。
第二天一早,,朱樹森來到故宮,,李宗侗、吳瀛等參與過處分物品的人都紛紛到齊,。開始朱樹森問了問處分物品的經過,,并沒什么新發(fā)現(xiàn)。正待作罷,,負責處分綢緞的書記員尹起文忽然站起來,,期期艾艾地說:“就是有一筆秘書長同院長購買的3000塊錢的綢緞皮貨……并不是在星期日買的。大家都有一些……”朱樹森想抓住這個“話柄”,,連忙追問李宗侗,。
原來,處分物品時為了促銷,,故宮方面規(guī)定購買2000元以上者打七五折,,購買3000元以上者打七折。李宗侗起初買了二三百元皮貨,,后來又買了二千五六百元東西,,尹起文便建議他把兩次購物的錢算在一起,這樣可以打七折,。李宗侗一琢磨能省點兒錢,,便欣然應允,而且他買東西那天也確實不是公開售賣日,。
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大事。頂多只能算程序瑕疵,,絕對不算違法,,但在朱樹森的追問下,李宗侗竟然支支吾吾道:“我我我記不大清楚了,?!碑敃r也在場的吳瀛見李宗侗這副表現(xiàn)十分氣惱。事后他對李說:“物品公開發(fā)賣,,為什么你買不得呢,?你今天不該吞吐,高興說有就有,,說無就無,。什么叫‘記不清’呢?你顯得軟弱心虛,。這事昨日他們預先有接洽是無疑的,!”
吳瀛所料不虛,這尹起文正是張繼夫婦介紹來故宮工作的,。在上一回合中,,因為無憑無據(jù),,檢舉落了個空。這一次,,他們在搬來最高法院的同時,,還從故宮內部挖了許多黑材料。
不久前,,故宮博物院會計科職員秦漢功因沾染不良嗜好,,被故宮免職。他向張繼夫婦告發(fā),,會計科負責人蕭登青趕著辦理積壓數(shù)年的報銷,讓文具店老板改開了幾張單據(jù),。
根據(jù)這個爆料,,朱樹森在故宮很快就從賬目中查出了600元單據(jù)不符。他以為發(fā)現(xiàn)了什么真憑實據(jù),,立即詢問了文具店老板李寶書,。李寶書說:“我店與故宮博物院做了多年的來往生意,總是陸續(xù)送去各種文具先用,,每屆月底開一總賬單交庶務科核對結賬,。這次會計科編造報銷,要將筆墨紙張簿籍等分幾張小賬單開列,,才符合報銷冊的欄目,,故叫我店把每個月一張的總賬單分作數(shù)張小賬單。而每月我店所開小賬單的合計數(shù)目,,與總賬單是符合的,,并沒有多開數(shù)目幫他浮報?!?/p>
朱樹森一查,,總數(shù)果然對上了,“虛報賬目”一說原來是子虛烏有,。這不免令他泄氣,,很快便返回了南京。
朱樹森走了,,但故宮博物院管理層仍未參透幕后黑手是誰,。
1932年日本人的勢力已經逼近平津,為保國寶無虞,,故宮同人開始醞釀“國寶南遷”事宜,。如今看來,“國寶南遷”在戰(zhàn)亂年代保全了中華民族的文脈,,無疑是明智之舉,。但在當時,,無論是社會上還是故宮內部,反對的聲音都非常大,。吳瀛就曾開誠布公地表示:“古物一出神武門的圈子,,問題非常多,責任既重,,閑話也多,。”不過,,在易培基的堅持下,,第一批“國寶”還是上路了。
最高法院檢察官朱樹森造訪故宮時,,第一批古物剛順利運抵南京不久,。易培基、李煜瀛等人以為,,發(fā)難者是沖著“國寶南遷”來的,。不過,隨后從南京發(fā)來的一封電報,,令他們恍然大悟,,原來搗鬼的還是張繼夫婦。
一日,,電報局將一封寫著“長安飯店,,朱樹森先生”的電報送到了吳瀛家。朱樹森當時已返回南京,,電報無法投遞,。由于電報局的工作人員是吳瀛的朋友,知道朱樹森是為故宮博物院而來,,因此便將電報送給了吳瀛,。電報上這樣寫道:
佳電緩辦,即查古物有停運否,?俾轉政院,,勿藉案停運。張囑尹即來,,費先籌給,,程已保外否?并電復,!烈蒸,。
故宮眾人分析,發(fā)電人“烈”,應該是最高法院檢察長鄭烈,,“張”即張繼,,“尹”則是前文所述一直沖鋒陷陣的尹起文。鄭烈是張繼的門生,,他能謀得最高法院檢察長一職多虧張繼提拔,。此番恩主有事相求,他自然是不遺余力,。尹起文是張繼太太崔振華介紹到故宮工作的,,張繼讓尹起文速來南京,自然是要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故宮博物院的締造者之一吳稚暉看到這封電報后,,怒不可遏。張繼夫婦一回北平,,他便拿著電報去找他們評理,。面對吳稚暉的對質,崔振華惱羞成怒,,不但直認不諱,還完全不顧顏面地撒潑打滾起來,。這樣一來,,雙方矛盾完全公開化,張繼一方更加無所顧忌了,。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故宮盜寶案 監(jiān)守自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