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北京延慶摩崖造像揭秘
中殿,,旁邊有坍塌的山石
中殿中的造像
圖為山頂上早已坍塌的煙墩,在明代是軍事設(shè)施,,現(xiàn)僅存碎石塊,。圖片均為高文瑞攝影
3
村民義務(wù)守護30年
燒窯峪村有不少村民對山上的摩崖造像懷有深厚的感情,,多年來,村民們已經(jīng)成為摩崖造像的保護者,,李鳳君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李鳳君上山時,,看到造像被人為破壞,,就萌生了保護的念頭:“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能在咱這輩人手中弄丟了,?!?從1985年開始,他就成了饅頭山摩崖造像的義務(wù)守護者,。從他家到摩崖造像大約有3里路,,其中有1里的山路,,來回差不多兩個小時。山上沒有修步道,,彎彎曲曲的山路是靠堅實的雙腳走出來的,。一路上,斬荊除草,,他不停地揮舞鐮刀,。雖說是條路,但很多地方只是一個一個不規(guī)則的臺階,,上山時手腳并用,,下山時小心翼翼。李鳳君平均每3天就會去山上巡查一圈,,幾十年來風(fēng)雨不輟,。他說:“這么多年都習(xí)慣了,不上山看看它們心里就覺得不踏實,,生怕再有點兒什么閃失,,對不起子孫啊?!?/p>
30年來,,只要碰到游客上山探訪摩崖造像,李鳳君不但給帶路,,還主動義務(wù)講解,,介紹村里的寶貝文物。這樣的村民有很多,,就像村干部李來有,,一聽說筆者來看摩崖造像,就給筆者帶路前往,。
隨著此處的摩崖造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文物部門也加強了保護工作。原來造像被鐵欄桿封著,,不好觀賞,,而且背后就是懸崖,非常危險?,F(xiàn)在文物部門建了鐵棚子,,把造像保護了起來。
除了摩崖造像,,山頂?shù)乃槭岩彩谴迕駛儽Wo的對象,。李來有帶筆者爬到山頂,能看見碎石堆,這些碎石堆也是有出處的,。查閱明嘉靖《隆慶志·烽燧》:“境內(nèi)南北山峪隘口可通人馬處悉用磚石砌塞,,山峰嵯峨可以瞭望者各置煙墩?!彼槭丫褪钱敵醯臒煻?。煙墩俗稱煙墩兒、墩臺,,或通常所說的烽火臺,,用于點燃煙火,傳遞信息,。明代有“墩口各撥軍三名夜不收”的規(guī)定,,三人正好日夜倒換值班。除了碎石堆,,還有些殘石,,殘石應(yīng)為邊墻,而非長城,,邊墻的作用是聯(lián)結(jié)著兩座山峰,,阻塞僅可通人馬的隘口。
4
燒窯峪曾是軍堡
燒窯峪的名稱由何而來,,是否真的燒過窯,?李來有說,以前燒炭,,也燒過磚。而此處最早的村民,,據(jù)說是一戶姓陳的韃靼人,,遼時有祖墳200畝。但村里長者李鳳岐又說,,村里人是山西洪洞縣來的,。
歷史上確實有山西流民一說。元末連年戰(zhàn)爭,,河北,、河南、安徽,、山東等地人口驟減,。而晉南處在戰(zhàn)爭后方,經(jīng)濟繁榮,,人口發(fā)展很快,。《明史·太祖紀》就載有幾次大遷徙:洪武四年(1371)三月,“徙山后民萬七千戶屯北平”,。接著,,又在六月,“徙山后民三萬五千戶于內(nèi)地,。又徙沙漠遺民三萬二千戶屯田北平”,。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于永樂三年(1405)“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幾次大規(guī)模移民,,充實了北京的人口。
明初時,,燒窯峪一帶荒無人煙,,荊棘遍地。永樂皇帝朱棣就是看到此景,,才設(shè)立永寧縣,,當時只轄5個屯堡:終食屯、團山屯,、順風(fēng)屯,、米糧屯、花園屯,,都距燒窯峪不遠,,其中團山屯最近,僅10里路,。當時朝廷實行了阻隔式防御策略,,建立大批屯堡,分為軍屯和民屯,。明嘉靖《隆慶志》中,,列舉了眾多的屯堡,并未出現(xiàn)燒窯峪的名字,。不過,,隨著在延慶北面的各個山口建起邊墻、煙墩,,防御不斷細化,,燒窯峪的名字漸漸出現(xiàn)在志書當中。明萬歷《永寧縣志》出現(xiàn)了:“燒囗峪,,城北三十里,。”“囗”字是什么,,只能猜測,。至清光緒《延慶州志》中則明確說明了“燒窯峪在永寧北三十里”,。“附舊志”中記有:“燒窯峪口,,距州三十里,,通赤城縣,路狹,,無防守,。”燒窯峪村就在山腳下,,北面有一條通往赤城的小路,,但要翻過太安山,路極窄,,想過重兵很困難,。
“附舊志兩衛(wèi)屯堡”中,還記述了附近周邊的情況:“燒窯峪屯在衛(wèi)西北二十里,?!边€有太百老屯、白草凹,、二鋪,、小堡子、常家營,、羅家臺,,“以上七堡系軍堡,舊屬永寧衛(wèi)”,。此時才知,,類似燒窯峪那樣的小路也不忽視,惟恐敵人進入,。因了這個山口,,燒窯峪才列為軍堡,并于山頂建起邊墻和煙墩,,加強防備?!堆討c州志》反復(fù)提到舊志,,延慶影響大的志書有清康熙年編纂的,還有明嘉靖及萬歷年間編纂的,。照此說來,,燒窯峪村應(yīng)建于明永樂之后,清代之前,。
有幸的是,,筆者在清末編纂的《延慶州鄉(xiāng)土志》查到一段記述:嘉靖年間,北方韃靼人屢屢侵擾,至三十一年(1552),,有了轉(zhuǎn)機,,游牧民族歸降了千余口人,搬到四海冶,、周四溝,、永寧衛(wèi)、靖安堡幾個地方定居生活,。最初,,牧民還保持原有的“駐牧”生活方式,國家每月給糧,,每歲給賞,,換來了“邊患始靖”,與當?shù)厝斯沧×?0多年,。永寧衛(wèi)當時管著這一帶的軍事防衛(wèi),,雖未特指燒窯峪,卻也相距不遠,。
到了萬歷十八年(1590),,這些牧民出現(xiàn)反復(fù),重歸北方,,又成邊患,。經(jīng)過一番爭斗,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才陸續(xù)來到這里,。這次有“男婦百七十余”人,分布在永寧城北黃峪口,、燒窯峪,、白草凹、古城等處,,每處也有三四十人,。至此,燒窯峪才有了村落,,并與北方民族共居,。游牧民族在邊境上,長年與當?shù)厝斯餐?,已接受了農(nóng)耕文化,,生活和風(fēng)俗習(xí)慣慢慢趨同,難以區(qū)分了,。
一個小山村竟有如此豐富的歷史,,而且是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融的見證,。可見村落雖小,,但深挖之下,,仍有相當?shù)臍v史底蘊。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北京延慶 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