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吉林大學志愿者幫助臨終病患1900余人平靜離世
生命的盡頭景況獨特,,既是人生的濃縮版,,也是人性的放大鏡。大學里的志愿者不少,但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很少,。吉林大學卻活躍著這樣一個團體——6年前成立的吉大白求恩晚晴臨終關懷志愿者協(xié)會,,現(xiàn)有注冊大學生志愿者681人,,流動大學生志愿者346人,,400多位社會愛心人士先后加入到晚晴志愿活動中,其中不乏受到過幫助的病人或家屬,。至今,,晚晴志愿者幫助過的病患中,1900余名已經平靜離世,。
“我們所做的,,不只是為臨終病人及其家屬送去一聲真誠的問候,倒上一杯熱水,,打開一扇久未通風的窗,,更是表達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奔?009級學生李培軒說,。他第一次知道臨終關懷志愿者的事兒,是在吉大第一醫(yī)院寧養(yǎng)院與晚晴協(xié)會聯(lián)辦的宣講會上,?!拔壹倨诳紤]了一下,開學就去了,。父親挺支持,,讓我自己把握。但母親不大認同,,估計是怕病患或死亡的話題讓我不夠陽光吧,。”
確實,,面臨死亡,,人們會因教育背景、家庭狀況,、個人修養(yǎng)等差異,,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和訴求,。對成年人來說,,關于死亡的想象尚且多為紙上談兵,更遑論涉世不深的青年學生,。
一邊是如夏花般絢爛的90后大學生,,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始,;一邊是走近人生終點的病患,生命即將落幕,。當他們牽起手時,,便若暖陽撒滿冬日,枯萎的生命又多安享了一抹陽光……
從“不理解,、不接受”到“被需要,、被認可”
秋去冬來,寒意漸濃,。記者和吉林大學商學院的三名學生——1994年出生的男生孫曉放和1995年出生的女生李玥蓉,、張億萍,一起來到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安慰病房,,探望他們一路上念叨的劉爺爺,。
病房窗簾半掩,隔卻了窗外的天高云淡,。
“劉爺爺,,我們又來看您啦!外面陽光很好,,但是挺冷噠……”李玥蓉俯下身,,輕柔地說。老人的目光從天花板上拉回,,慢慢掠過三個孩子,,已不能動的他竟努力著動了一下右腳,兩行眼淚淌了下來,。張億萍為老人輕輕拭去淚水,,孫曉放坐在床前給老人慢慢揉起腫脹的手。
老人仰面而臥,,打著吊針,,一床撒黃花被子與床鋪貼合得如此緊,讓人一望便知這被子下的身軀有多瘦弱,?!耙郧耙彩且话倨甙耸锬兀 崩习閯⒛棠躺钌顕@了口氣說,,他前幾日進行了急救,,強心針就打了三針。
李玥蓉跟劉爺爺絮絮地說話,,老人側耳細聽,,眼中有了一絲光亮。
“這幫孩子來了一起說說嘮嘮,我這心里痛快多了,?!眲⒛棠陶f。
記者問張億萍:為老人擦淚,,有沒有心理障礙,?不嫌臟、不忌諱,?
“沒有呀,,覺得就像我的爺爺一樣!”她推了推黑框眼鏡,,溫婉一笑,。
編輯:梁霄
關鍵詞:志愿者 臨終 關懷 服務 生命 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