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諾獎還是諾獎,,文學已非那個“文學”
本該授予“作家”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歌手”鮑勃·迪倫,,或許為未來把電影、新聞紀錄等樣式納入文學視野開辟了道路,。這是個取其“神”而舍其“形”的過程,。
昨晚7點,,延遲了一周的諾貝爾文學獎終于揭曉,微信朋友圈很快被一片驚呼聲刷屏,,快手的網(wǎng)絡媒體則在第一時間推出各種文章,,一副早已“胸有成竹”的樣子,但相信這一結果也在他們的意料之外,,起碼,它騙過了老謀深算的歐洲著名博彩公司——鮑勃·迪倫甚至沒有出現(xiàn)在榜單,。
是的,,沒錯,我們承認鮑勃·迪倫的成就,,乃至承認他的偉大,。比如許多人認為,在搖滾樂發(fā)展史上,,貓王賦予其生命,,而迪倫真正賦予其靈魂;他被美國人視為美國戰(zhàn)后嬰兒潮年代的精神代言人,,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激情十年”的代表,;他的《像一顆滾動的石頭》被2004年《滾石》雜志評選為史上最偉大的500首歌之首,另一首《在風中飄蕩》則被視為“民歌搖滾”的代表作,、民權運動的圣歌,。
但是且慢,我們正在討論的,,是“神圣的”諾貝爾文學獎,。音樂發(fā)燒友的興奮難掩文學愛好者的迷惘:看看熱門榜單上悲情的村上春樹,或者提安哥,、阿多尼斯……即便考慮到美國的國際影響以及多年沒獲文學諾獎的現(xiàn)實吧,,那在美國本土,,還有同樣呼聲很高、著作等身,、多次獲諾獎提名的菲利普·羅斯呢,!就算迪倫的那些滾燙的歌詞是偉大的詩歌吧,加上他的自傳以及早年晦澀的作品《塔蘭圖拉》,,就足以顛覆作家們的地盤嗎,?或者像那句民間的名言:不會唱歌的詩人不是一個好諾貝爾作家?
事實上,,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似乎也帶著“出人意表”的文學修辭。比如,,它曾經(jīng)授予給了曾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理由是“由于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和他那捍衛(wèi)人的崇高價值的杰出演講?!睔v史也已經(jīng)證明,,評選無法像機器一樣精確,既有漏選也有誤選,。但無論如何,,它畢竟是舉世關注的風向標。而排除“意外”,,它至少強調了以下兩種傾向:
其一,,它表明西方意義上的文學,日益強調其綜合的,、通俗的和異質的特征,。在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崔健和金庸也逐漸進入了文學史視野,,但畢竟是“非主流”。而與中國的文學始終保持著高傲純潔的血統(tǒng)不同,,西方文學日益與大眾傳媒,、與女性主義、種族問題,、后殖民等文化思潮密不可分,。在今天的美國,幾乎很少找得到“純粹的”文學研究,。
其二,,它表明了西方一如既往對思想和社會問題的關注。正如諾獎委員會對鮑勃·迪倫的評價:“他把詩歌的形式以及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融入到音樂當中,他的歌充滿激情地表達了對民權,、世界和平,、環(huán)境保護以及其他嚴重的全球問題的關注,。”這是嚴肅文學之“神”,,同時也是村上春樹屢次折戟的原因,。
需要客觀地看到,這次諾獎,,也許會對未來文學產(chǎn)生一些微妙的影響——在多元化的媒體時代,,它打開了文學新的窗戶,為未來進一步把電影,、新聞紀錄等樣式納入文學視野開辟了道路,。這似乎是一個取其“神”而舍其“形”的過程。作為中國文學“圈”中人,,我們也許會本能地抗拒,,但也要保持開放思考的心態(tài)。畢竟,,誰能預見百年之后,,“文學”會是什么樣子?
□劉志權(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諾貝爾 文學獎 鮑勃·迪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