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印證社會變遷的西晉越窯青瓷俑
浙江蕭山博物館珍藏的精品中有兩組國家一級文物,,其中一組是一對西晉越窯青瓷人物俑,當?shù)囟及阉暈殒?zhèn)館之寶,。這對西晉越窯青瓷人物俑,,胡人形狀,分別為武士俑和仕女俑,,于1994年6月在蕭山(市)城南(鄉(xiāng))聯(lián)華村西山南麓墓葬中出土,后為蕭山博物館收藏,。
青瓷仕女俑
青瓷武士俑
武士俑,,高28.9厘米。頭戴尖頂翻蓋帽,,帽檐外突,,后有系帶,此帽子形狀與蕭紹平原一帶的烏氈帽酷似,。身著斜襟交領寬袖大袍,。右手持劍,左手持盾,。珠狀目,,高隆鼻,,嘴部為兩小孔,唇上陰刻翹須,,神情肅穆,。俑身中空,胎體較厚,,通體施青釉,,局部釉層肥厚而光亮,露胎處因氧化而呈褐色,。帽沿,、衣袖上均飾有條狀斜方格紋和鋸齒紋。
仕女俑,,高26.3厘米,。頭挽造型優(yōu)美、錯落有致的裝飾狀發(fā)髻,,并用陰線刻出發(fā)際,。臥蠶眉,珠狀目,,高隆鼻,,小嘴口,雙耳帶有珠狀耳環(huán),。臉部豐盈,,神態(tài)自若。身著斜襟交領長袍,,袍長及地,,覆蓋雙腳。右手握一把長方形扇子,,扇柄上下出頭,,左手懷抱一小孩,小孩頭挽雙髻,,身著寬袖衣衫,,左手抱一瓜棱球形玩具。大人小孩所著袍衫上均飾有若干條狀斜方格紋,。俑身中空,,胎體亦較厚,露胎處同樣因氧化而呈褐色,。施灰青釉,,臉部釉質(zhì)尤佳,瑩潤而光亮,。
俑作為人殉的替代品,,用于陪葬的偶人,,是封建社會對奴隸社會的一大文明與進步,雖然它遭受孔子的強烈抨擊,,“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但還是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沿用至元明,。俑在不同歷史階段制作的材料,、風格也各不相同,有陶,、木,、瓷、金屬等等,,姿態(tài),、形狀、人種等等也各有不同,。瓷俑出現(xiàn)在三國,,西晉時期最為盛行胡人形象。蕭山博物館這對西晉越窯青瓷俑,,就屬于胡人(珠狀目,,高隆鼻)俑。它與東南沿海墓葬中出現(xiàn)的大量西晉時期胡人俑,,為同一類型,。
武士俑頭戴胡人的“渾脫帽”,身著漢人的“袍”,,漢中帶胡,,胡中有漢,留下了當時漢胡文化漸相融合的不可多得的實物,。特別是所戴尖頂帽又與現(xiàn)代紹興(蕭山)地區(qū)十分流行的烏氈帽非常相象,。“魏晉迄于隋唐,,受胡風影響的尖頂氈帽即所謂‘渾脫帽’,,流行于中原地區(qū)?!边@兩件人物俑的衣飾同時也成為民間衣飾打扮方面北風南漸的佐證,。
漢末西晉社會動蕩,,大量邊境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人群被強行擄掠遷徙到中原,,以補充內(nèi)地勞動人手及兵源的不足。這些擄徙來的胡人,,成為當時社會地位低下的“依附民”,,依形制型燒制成瓷俑隨葬,,反映了與墓主人的主仆關(guān)系。再則,,隨著漢武帝平定南越以后,,海外貿(mào)易現(xiàn)象產(chǎn)生。隨之而來的還有佛教和胡僧,。這與這對瓷俑一并出土的青瓷堆塑罐上雙手合十,,作禱告狀的胡人互為印證,從一個側(cè)面佐證佛教是通過海上由東南沿海傳播的,。
總之,,蕭山博物館收藏的這對西晉越窯青瓷俑,在制作造型,、形象服飾,、殯葬風俗等諸多方面蘊藏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極具研究價值,,不失為“鎮(zhèn)館之寶”,。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印證社會變遷 西晉越窯 青瓷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