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玉石鑒定證書:憑證還是陷阱
玉石,,因其兼具裝飾性與收藏性的特征,一直以來都是市場上常見的傳統(tǒng)收藏品,。然而,,在購買玉石時,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能夠鑒別出玉石的好壞與真假,,普通大眾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聽取賣家的介紹和建議,。在這個證書滿天飛的時代里,商家抓住外行消費者容易輕信證書的心態(tài),,表示會給消費者出具相應的玉石證書,,讓消費 者認為擺在自己眼前的是經(jīng)過權威鑒定的上好玉石,于是心甘情愿地買下,。那么,,在市場魚龍混雜的現(xiàn)狀下,商家是如何利用鑒定證書來忽悠消費者的呢,?這張注明 A貨的鑒定證書究竟能證明什么,?
商家靠證書哄抬價格
隨著人們對玉石的喜愛與收藏興趣提升,玉石的價格也在不斷高漲,, 各類價格從高到低的玉石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玉石市場也成為商人撈金的聚集地。在巨大利益的驅(qū)使下,,市場中各類玉石造假手段層出不窮,,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 玉石數(shù)不勝數(shù),。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在沒有能力鑒別玉石好壞的情況下只能抓住收藏證書這根“救命稻草”,然而這根所謂的“救命稻草”真的能證明什么嗎,?還 是成為商家哄抬價格的工具呢,?
此前有報道稱,長沙的陳女士花2萬元在廣州某珠寶展上買下一個和田玉手鐲,,并在手鐲還擺在展柜里時拍照留 念,。回酒店后,,陳女士拿出剛買的手鐲把玩,,竟發(fā)現(xiàn)手鐲鑒定證書上的編號和展柜上的標簽貨號不一致。第二天,,陳女士回到展會向銷售員討說法,,然而銷售員并沒 有給出令陳女士滿意的答復,而是從一個塑料袋里翻出了一份編號與其購買的和田玉貨號相符合的“證書”,并在展臺角落里拿出了一小塊和田玉,,作為贈品送給 她,。這更加引起了陳女士的懷疑,難道和田玉也能隨便贈送,?回到長沙后,,陳女士翻出多年來收藏的各類珠寶,逐個撥打鑒定證書上的電話,,然而,,陳女士的24張 鑒定證書上只有4個電話號碼是能夠撥通的。
陳女士的遭遇并不是個案,,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商家靠鑒定證書欺詐消費者的行為層出不窮,甚至有珠寶店員明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鑒定證書是可以自己印的,,甚至在淘寶上只要花上很少的錢,商家就可以為你“量身打造”鑒定證書,。
針對這些亂象,,潘家園舊貨市場總經(jīng)理師俊超表示,,市場上的“證書亂象”行為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虛假證書。許多鑒定證書上所標注的鑒定機構系偽造或盜 用某知名鑒定機構的名稱,,商家會讓消費者掃描鑒定證書上的二維碼或者網(wǎng)址查詢鑒定證書編號,,讓消費者認為該證書在網(wǎng)上可以查證。第二類是真正由權威機構出 具的鑒定證書,,該證書標注所鑒定玉石的品種及A貨,,但這不足以成為商家靠著A貨的鑒定就隨意抬高價格的憑證。
證書只鑒真假不鑒好壞
所謂玉石的優(yōu)劣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現(xiàn)實中無論是權威的鑒定中心還是有經(jīng)驗的老玩家,,都沒有定量最客觀的科學尺度,他們用自己的肉眼和經(jīng)驗辨識玉種的優(yōu) 劣,,而非人們想象中的精密儀器,。當然,鑒定機構也會有相應鑒定玉石的設備,,但鑒定設備僅作為鑒定的標尺,,而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在鑒定的過程中往往先由儀 器鑒定,,再由有經(jīng)驗的鑒定師進行最終的鑒定,。在鑒定儀器無法做出判斷的情況下,鑒定師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師俊超表示,,只要是經(jīng)過國家審批的鑒定機構,,都具有鑒定的權利和資質(zhì),國家每年都會對其進行審核和復檢,,導致現(xiàn)在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原因,,不在于鑒定機構是否權威,而在于鑒定師是否受利益誘惑,,夾雜了“利”的情感進去,。
相對而言,國家珠寶玉石質(zhì)量監(jiān)督檢測中心,、國家首飾質(zhì)量監(jiān)督檢測中心,、北大寶石鑒定中心以及省檢測中心會比小的鑒定機構更加嚴格。比如碧璽,,小的鑒定機構只會注明是碧璽,,而大的鑒定機構則會在備注中注明充填或是局部閃光效應。
在很多人眼中,,只要鑒定證書為真,,玉就一定是好玉,其實不然,,鑒定證書上所注明的A貨只能證明這是一塊天然的,、沒有經(jīng)過人工處理的玉石,并不能證明是一 塊好玉,。玉石的A貨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在市面上,所謂的A貨玉石,,價格區(qū)間低至幾十,、高至幾千萬元。而商家也是利用這樣的方式,,使外行的消費者落入早已 設定好的圈套,。商家還利用名稱上的混淆欺詐消費者,眾周所知,,和田玉是玉石中的精品,,狹義上的和田玉指的是新疆和田地區(qū)出產(chǎn)的玉石,以和田“籽料”聞名于 世,。而廣義上的和田玉范疇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區(qū)出產(chǎn)的玉,,是被冠名的一類產(chǎn)品的名稱,包括青海料,、俄料和韓料,。但是這些玉石跟高端羊脂玉相比,,在價格上相 差萬倍。而在鑒定證書上卻只體現(xiàn)種類,,不標明產(chǎn)地,。商家利用證書的這一特點,隨意抬高價格,,蒙騙消費者,。
對于寶石來說,應具有三大要 素,,即美麗(顏色艷麗晶瑩),、耐久(質(zhì)地堅硬耐磨,經(jīng)久不變),、稀少(產(chǎn)量較少),。在師俊超看來:“玉石的質(zhì)量和稀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玉石的價格, 這個目前來說在鑒定證書上是沒有體現(xiàn)的,,玉石價格的評估是對于稀有度的一種界定,,國家還沒有放開對這一類的認定,對于百姓來說,,評估會更難,,因為價格的問 題需要權衡市場?!?/p>
撿漏小心陷阱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首先需要查看出具鑒定證書的單位資質(zhì),即該單位的管理能力和技 術水平,。這不僅僅局限于檢測機構的名稱為“中國×××”或是“全國×××”,,僅僅是鑒定機構以公司的性質(zhì)在工商局注冊的名稱,消費者重點需要看的,,應是鑒 定機構的資質(zhì)。在國家認定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正規(guī)珠寶玉石質(zhì)量檢驗證書上,,都會印有“CNACL”(通過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的檢測機構),、“CMA”(由國 家或者省組成的計量認證評審機構,評審通過的認證單位),、“CAL”(國家認可的檢測機構),,只有標注這三個標識的鑒定證書才是國家權威認可的鑒定證書, 若鑒定證書沒有這三個標志,,那么,,這張鑒定證書也就是沒有意義的。第二,,消費者在購買玉石時應選擇相對固定的商場或商戶,,這類有固定機構管理的地方,,一旦 出現(xiàn)問題能夠聯(lián)系管理部門,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三,,在購買玉石時應貨比三家,將幾塊玉石橫向比較就能明確地比較出好壞,,同時向商家詢問玉石的相關 知識,,以便先多觀察再入手。
師俊超表示,,消費者在購買玉石時,,如果不是專業(yè)型的買家,盡量不要在馬路邊或是展會進行購買,,每一塊玉石都 有一定量的市場價值,,當所購買的玉石只有正常價格的1/10時,就一定要考慮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還是天上掉下來的磚頭,,但往往是餡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同時,應盡量選取稀有品種,,這無論是對收藏還是對未來的傳代都具有一定的價值,。看鑒定證書時要注意查看開具鑒定證書的機構,,應去該鑒定機構的官網(wǎng)上進行查 詢而不是掃證書上的二維碼或是網(wǎng)址,,為保險起見,建議再到附近的權威鑒定機構進行復檢,。
編輯:陳佳
關鍵詞:玉石鑒定證書 憑證還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