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該保護的不僅是“文保單位”
一座非“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建筑可能要保不住了,。位于安徽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學要搬遷校區(qū),,三座建于解放初期的老樓可能會被拆除。連日來,,連續(xù)有校友,、市民在網(wǎng)上發(fā)聲,呼吁保留這幾座承載記憶的老樓,,別把文化也拆走了,。當?shù)匾?guī)劃部門回復稱,這三座老樓不是“文物保護單位”,,拆除是合規(guī)的,。
根據(jù)這個回復的邏輯,一個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只要法律合規(guī),、合同簽訂,就可以視為準備好了迎接挖掘機的轟鳴,。所以,,“文物保護單位”也可以被理解為“免拆牌”,沒有此牌的只要有價值,,難免不被覬覦,,至于它們的未來,就看合同的討價還價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上了年頭的建筑不僅有開發(fā)潛質(zhì),也有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潛質(zhì),,迫不及待地拆除,,就是截斷了它們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通道。倘若這種做法成為對待建筑物的常規(guī)路徑,,那無疑是讓文物保護單位的掛牌和土地開發(fā)的拆建“競跑”,。究竟是先掛上牌子還是夷為平地?是考察審批的速度快,,還是資本大潮的奔涌更快,?熟悉近些年國內(nèi)土地開發(fā)速度的人,不難得出答案。
可能的結(jié)果是,,隨著歲月流逝,,卻留不住歷史積淀,處處是“推倒重來”的景象,。若真是如此,,歷史記憶、文化底蘊的喚醒,,未來只能寄托在點狀分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上了,。若要追尋歷史,先得買張門票,。
我們更要思考的是,,建筑物的拆與留難道僅僅依賴土地價值的評估嗎?如果說歷史,、文化的價值不易把握,,那么民意的反彈是最易感知的。安徽理工大學校友的呼聲,,引發(fā)了不小的關(guān)注,,聲音的匯集即是對文化價值的肯定。這是一種提醒,,在歷史建筑的去留上,,事先不考慮民眾情感是多么欠周道,而在合同已經(jīng)簽訂的情形下,,又將是多么難以收場,。
某座建筑物的產(chǎn)權(quán)可能屬于某個單位,但是記憶的“股權(quán)”卻是分散的,,屬于所有與之有過交集的人,,這些“小股東”的利益不應(yīng)該被漠視。即便沒有“保護單位”名分的建筑,,只要有情感價值,,不妨多多關(guān)照。幾年前,,天津市在海河下游給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劃撥了新校區(qū)土地,并且明確“老校區(qū)不能動”“給海內(nèi)外校友一個尋根的地方”,。對待歷史建筑,,有一些“矯情”是必要的。
其實,,“文物保護單位”是“免拆牌”這種前提也過于樂觀了,,不少級別不高的保護單位被拆除,,有些開發(fā)商付出的代價僅僅是賠償幾萬元。相比較而言,,得到校友自發(fā)保護的老樓還可能受到關(guān)注,,那些記載了歷史的吉光片羽卻遠離日常生活的陳跡,可能就在寂無人處裹挾著歷史片段一同消逝了,。
所以,,該保護的不僅是“文物保護單位”?;蛘哒f,,保護的目標從一開始就需要校正,不是某座建筑,,而是人的情感,、歷史的記憶。歷史痕跡一旦泯滅,,便如鉆入時空的黑洞,不管我們平地起高樓的能力多強大,,也無尋回的可能,。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安徽淮南 文保單位 拆除 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