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活動中育德 生活中育人
郝勇東:促進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
教育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其中道德教育具有特殊性,,它涉及學生心靈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為的養(yǎng)成,。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真正的教育應滲透進生活,,這樣才能迸發(fā)出力量,。這一觀點對于當前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對高校生活的體驗和認知,。因此,,要本著在活動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的原則,,努力促進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
理念生活化。道德總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不能從生活中剝離出來,。從學生現實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道德規(guī)范才是切實有效的,才能反映學生生活的本質內容,。因此,,要建立以生活為基礎的道德教育理念,從生活的維度認識道德教育,,擺脫純粹科學化,、知識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實現道德教育理念的生活化,。道德教育理念的生活化,,要求道德教育更多關注學生的道德體驗和實際行動,將道德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使道德教育的過程與學生生活的過程同步,,將知識教育與學生實際生活融為一體。
目標生活化,。道德教育目標即實施道德教育所期望達到的結果,,它規(guī)定道德教育的內容及方向,是道德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制約著整個道德教育活動,。道德教育目標貼近生活,要求我們關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其變化,,使道德教育目標既體現理想性又具有現實性,、既體現統一要求又體現個體差異。在道德教育中,,首先要關注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心理狀況、內心認同,進而激發(fā)大學生的內在熱情與主動精神,,最終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提高道德教育的現實有效性。
過程生活化,。交往活動是人類社會的普遍存在方式,,道德同樣要在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動中生成。人與人在道德生活中互動,,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是互動主體,,大學生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交往互動的實踐。促使道德教育回歸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應當形成一種平等交流機制,,使大學生從內心感受到對方的真誠,實現師生之間平等有效互動,,通過相互學習和幫助共同成長,。這樣的民主平等關系有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信任、合作與價值認同,,有助于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
內容生活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滿足學生實際需要,在教育內容上盡量體現針對性和生活性,,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大學生一般剛剛離開家庭,適應社會的能力相對有限,,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思想困惑,。高校開展道德教育,應準確把握大學生心理變化,,教育內容要與大學生關注的問題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讓大學生真正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價值,,擺脫道德教育在一些大學生看來無用,、無效的尷尬境地,。
方法生活化,。道德是對社會主體間實踐交往活動的要求。因此,,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應重視生活實踐的德育作用,,把道德教育置于生活之中,重視實踐活動中的道德體驗、道德養(yǎng)成,。高校開展道德教育,,應將我們所提倡的道德理念滲透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活動,,讓大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接受教育,。此外,高校還可以建立道德教育基地,,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親身經歷中了解認識社會、提升道德境界,,促進他們全面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郝勇東 高校道德教育 教育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