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單霽翔談中華文明的原生性和可信性
中華文明的可信性
我國古代文獻中,把黃帝和炎帝時期作為中國歷史的肇始期,把夏代作為第一個王朝,。中華文明被認為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作為歷史依據,見于司馬遷的《史記》,。但《史記》對黃帝和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述都屬古史傳說的范疇,,對夏代歷史的記載也極其簡略,很難據此全面地研究當時的歷史,。
正因為如此,,國內外學術界有人懷疑中國是否真正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部分國外學者甚至懷疑夏朝是否真正存在過,。要解決這一問題,,消除學術界存在的種種疑慮,僅僅依靠古代文獻是遠遠不夠的,。近50年來,,我國考古學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發(fā)現為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20世紀80年代,,夏鼐先生在名著《中國文明的起源》中,提出了用考古學研究我國文明起源需要著重探索三種標志性遺存,,即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活動中心的城市,、文字,、冶煉金屬,被稱為“文明三要素”,。
一是關于城市,。我國已經發(fā)現不少古代城址,其中較大規(guī)模的城址至少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已經出現,。如河南鄭州西山古城遺址,、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始建距今都已超過6000年。而更多的古代城址,,出現于稍晚的龍山時代,,地點分布更為廣闊。
二是關于文字,。我國發(fā)現最早的古代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這是完備而成熟的文字。在商代之前仰韶時期與龍山時期的陶器上,,都發(fā)現有許多刻畫的符號,,特別是諸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現的一些符號,,普遍認為與文字有關,。大汶口文化有符號的陶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陶器上和玉器上的文字,,則大約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
三是關于冶煉金屬,。在我國出現很早,,如在陜西姜寨遺址發(fā)現的半圓形黃銅銅片,是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銅器,;在甘肅林家遺址發(fā)現的小銅刀,,屬于馬家窯文化,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青銅器,。
早在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就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的夏王朝主要活動區(qū)域進行考古調查,,在河南豫西發(fā)現了偃師二里頭遺址,。經過近50年來對遺址的發(fā)掘工作,在近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發(fā)現有縱橫交錯的道路,,大型宮殿建筑遺跡,青銅器冶鑄,、燒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址和各類墓葬,出土了高等級的青銅禮器,、玉器及各類陶器等,反映了我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王權形成,。
1928年,,我國學術機構首次組織對殷墟的發(fā)掘,考古發(fā)現和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文獻中只有零星記載的商王朝的存在,,更使《史記·殷本紀》等文獻所載內容成為信史,。殷墟出土的15余萬片甲骨,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我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這對3000年以來的我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至今仍為世界上1/4的人口所使用,。在冶煉金屬方面,,殷墟是出土商代銅器最多的遺址,總數約6000件,,其所展示的高度發(fā)達的創(chuàng)造文明成果的技術手段是獨有的,,也充分證明了中華遠古文明的可信性,并為最終形成更為完整,、系統(tǒng)的結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院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單霽翔 中華文明 原生性 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