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空中募捐更要讓愛接力
日前,,在一架貴陽飛往廣州的航班上發(fā)生了一則暖心故事。故事的開頭是一個不斷落淚的老人和一個眼角帶著傷痕的孩子,孩子的左眼此前意外受傷并且傷勢嚴重,不得不乘飛機趕來廣州求醫(yī),。而其父母都在外地務工,老人面對“飛來橫禍”手足無措,,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面對危難,機組人員率先伸出援手,,他們對爺孫倆照顧有加,,并且自發(fā)地籌集了1900元善款。隨后,,乘務人員通過廣播將情況告訴旅客,,并號召大家捐款。20元,、50元,、100元,空乘人員從機頭走到機尾,,短短十來分鐘就籌集了近萬元醫(yī)療費用,!
故事溫暖人心,并且“似曾相識”,。從生死營救到愛心捐助,,讓人感動的愛心航班越來越多。在這些故事里,,乘務員急乘客之所急,,旅客仗義出手慷慨解囊,無不傳遞了濃濃的正能量,,彰顯了可貴的愛心與善良,,值得點贊。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網友表達了不同聲音,。比如募捐時間,事發(fā)飛機為清早的航班,,多數旅客都在閉目休息,,有的還在趁機補覺。毫無疑問,,愛心廣播的突然出現打擾了乘客休息,。雖然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雖然事出有因并且時間短暫,但像網友建議的那樣,,在時間的選擇上是否可以更貼心,?比如在飛行即將結束的時候?
比如募捐形式,。在眾多案例中,,愛心募捐都是采取廣播加乘務人員募集的形式,工作人員從機頭走到機尾,,經過每一排座位,、每個人——雖然可以自覺自愿,但有類似經歷的人都知道,,想在“眾目睽睽”之下拒絕援助,,這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所以,,是否有愛心綁架之嫌,?能否在登機口位置設募捐箱以真正保證自覺自愿?
此外,,還有募捐內容,。從新聞報道來看,對于正值危難之中的乘客,,捐款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但航班乘客的力量畢竟有限,捐款是不是足夠了呢,?以爺孫倆的案例來看,,兩人在廣州可謂舉目無親,對交通,、醫(yī)院等信息也是概不知情,。對于他們來說,比缺錢更緊迫的是缺指引,、缺陪護。好在故事里,,有熱心乘客主動為孩子聯系了醫(yī)院,,并在第一時間將爺孫倆送過去——這也說明,在愛心航班上,,通過資源整合可以做的還有更多,!另一方面,當航班完成任務之后,,需要幫助的人也進入了新的旅程,,愛心救助是否也意味著就可以畫上圓滿的句號,?如果要把好事做到極致,顯然還不夠,。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航班只能幫人一時,但不妨與各種公益組織等建立聯系與合作,,針對不同情況的困難群體提供牽線搭橋等后續(xù)服務,,讓各方援手實現無縫對接。
不管怎樣,,當愛心航班成為一種常態(tài),,我們期待它能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更溫暖,、更貼心,,也能發(fā)揮更大的能量。 (夏凡)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空中募捐 飛機里募捐 愛心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