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珍惜“鏟蝦”激發(fā)的文明注意力
一個社會的文明注意力越集中,,社會的文明共識就會越多,文明的勢能就會越大
有圖未必有真相,。近日,,一個小視頻在網(wǎng)上熱傳:中國游客在泰國的自助餐廳用盤子瘋狂“鏟蝦”,,最后卻吃不完成盤地剩在桌上,。之后,,“鏟蝦”劇情又出現(xiàn)反轉(zhuǎn),。事實證明,這不僅是一個幾年前的視頻,,而且基本新聞事實也是掐頭去尾:“盤鏟”是因為餐廳夾子少,;“瞎吃”是因為其他食物不足;爭搶是因為就餐時間不夠,。更有導(dǎo)游反映,,這并非中國游客在泰國就餐的常態(tài)。然而,,盡管視頻只是“部分真實”,,但輿情折射的文明注意力,值得珍惜,。
這些年來,,從“中國式”過馬路,到飛機上脫鞋脫襪,;從高速應(yīng)急車道停車野炊,,到腳踹櫻花制造“櫻花雨”,不文明的“清明上河圖”一旦展開,,我們總是神經(jīng)敏感,,臉紅心跳。而一旦這樣的“長卷”在國際社會展現(xiàn),,羞愧更是加倍?!爸袊茨_大軍攻陷盧浮宮”,,中國游客在韓國橫穿馬路被責(zé)罵……文明的觀照,就是你在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者也在看你,。沒有人愿意做被鄙視的“文明匱乏者”,也沒有人愿意承擔(dān)他人不文明帶來的集體羞恥感,。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精神文明常常落后于物質(zhì)文明;而一旦進入陌生人社會,,人們的行為也會異于熟人社會,,這個道理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今天,,日本游客已經(jīng)成為“高素質(zhì)”的代名詞,,但翻開早年的報紙,并非如此,。1987年日本《讀賣新聞》轉(zhuǎn)引了《時代周刊》一篇題為《破壞世界景區(qū)的“新野蠻人”》的報道:“(日本人)無論在哪里都隨意抽煙,,亂扔煙頭……有人為了坐到靠窗位置,,出錢不成,就干脆等登機口開放后直接越過所有人,,飛奔到飛機上,。”當(dāng)時的日本游客,,不僅破壞了羅馬元老院議會的地面,,取走大理石留念,還把閃光燈對準(zhǔn)意大利教堂里懺悔的人們,,并在德國的古建筑上留下“日本××信用社到此一游”的涂鴉,。今天中國的不少游客,可算是在重蹈他們的覆轍,。
然而,,文明程度從來都要直面歷史與國際比較,這恰恰是今天中國人文明焦慮的來源,。歷史地看,,中國有“禮儀之邦”的文化傳統(tǒng),“不知禮,,無以立”,,當(dāng)前的“文明焦慮”,部分也是源于對古代文明“知禮”的強烈認(rèn)知,。如何實現(xiàn)“文明再造”,,是一種集體訴求。橫向來看,,發(fā)達國家在文明上有著“比較優(yōu)勢”,,這也刺激著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日本大地震時,,日本人冷靜克制的集體秩序讓人震驚,;泰坦尼克號海難發(fā)生時,“讓婦女和孩子先走”振聾發(fā)聵,。為什么中國人不可以,?
這種文明注意力,既是一種文明焦慮的泄洪,,也可以看做一種更高的文明期待,。對此,我們無須文化自大,,也不需妄自菲薄,。去年,中國醫(yī)生唐子人在休假期間去美國游玩時,為一病危的美國游客進行了心肺復(fù)蘇,,成為國內(nèi)外媒體眼中的“中國好游客”,。這兩天,就在安徽舒城,,當(dāng)一輛面包車將一名女孩撞倒并卷入車底,,十幾名市民合力抬車救出了小女孩。其實,,從越來越多的“隨手拍”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文明增量在遞增,世道人心在“加溫”,?!扮P蝦”事件后,很多人并沒有將批評他者作為思考終點,,而是反求諸己,,思考如何“做好自己”。這種文明注意力的反觀,,是“鏟蝦”事件中“剝”出的積極意義,。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一個社會的文明注意力越集中,,社會的文明共識就會越多,文明的勢能就會越大,。文明的鑄造從來都是滴水穿石的過程,,攜手同行,珍惜每一分文明的注意力,,一個禮儀之邦的復(fù)興就會夢想可期,。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中國游客“鏟蝦” 泰國大蝦 旅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