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科學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
需要科學把握的是,供給側和需求側是描述復雜經濟現實的概念,而任何經濟學概念都不可能絕對精確地對應客觀現實,,因為現實世界本身并無絕對的界限,。可以看到,,同一類經濟行為(現象)往往都具有供需的雙重含義,。以通常認為是需求“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為例,對短期(本期)來說投資是需求,,表現為支出貨幣購買生產要素,;而對長期(下期)來說投資是供給,決定生產能力和技術狀況,。其實,,無論是需求側對策還是供給側對策,都得運用投資手段,,只不過前者主要著眼于短期目標(應對經濟波動),,后者主要著眼于長期目標(實現轉型升級)。
消費也是如此,。經濟學定義的消費需求只是購買產品的瞬間,,一旦支付了貨幣、完成了購買,,進入實際消費過程,,無論是生活消費還是生產消費就都成為供給,即勞動力的生產和產品的生產,。所以,,在經濟學的供求恒等式“消費+儲蓄=消費+投資”中,消費既是供給也是需求。從一方面看,,生產(供給)決定消費(需求),,人們只能消費能夠生產出來的產品;從另一方面看,,消費(需求)也決定生產(供給),,如果不能適合買方需求,生產再多的產品也是過剩之物,。所以,,需求政策主要著眼于消費購買行為,供給政策主要著眼于實際消費過程,。
在實施具體經濟對策時,,供給側與需求側更是難解難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固然著眼和著力于實體經濟,,但也離不開貨幣經濟,。實際上,每一個供給行為(出售)都表現為對應的需求行為(購買),,實體經濟需以貨幣金融為血液,。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從實體經濟和貨幣金融兩方面著手,,實體經濟改革必須有金融體制改革相配合。如果金融不能有效發(fā)揮功能,、為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改革是難以有效推進的。
更重要的是,,實施經濟對策絕不可忽視宏觀需求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協(xié)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關注經濟轉型升級,但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動態(tài)過程,,而整個過程的每一時間段都是不能略過的短期,。如果短期目標不能達到,就達不到所期望的長期目標,。所以,,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在一定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實現;如果不能穩(wěn)住一定的增長率,,經濟轉型升級就沒有支撐條件,。反過來說,如果不能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經濟增長就不可持續(xù),,一味進行短期需求擴張就難以避免“硬著陸”和金融風險,。
可見,在以交換為基本關系的市場經濟中,,一切經濟行為和現象都具有兩面性,,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有買就有賣,,有收入就有支出,,有債務就有債權,有供給就有需求?,F在,我國經濟已進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新常態(tài)的新時期,,需要開拓更大的經濟策略運作空間,,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需求側調控密切相連,,歸根結底將體現在提高供給系統(tǒng)對需求變化的靈活反應能力上。
供給和需求密切關系的最集中表現是價格,。價格是調節(jié)供求關系的決定性參數,。價格機制是否有效,決定著整個經濟系統(tǒng)是否具有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能否適時實現市場出清,。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讓價格機制更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無論在實體經濟方面還是在貨幣經濟方面都是如此。打破行政壟斷,、消除各種制度障礙,,讓所有微觀經濟主體活躍起來,保證各類產品價格,、要素價格以及利率,、匯率等資金價格都能按市場經濟規(guī)律形成并有效發(fā)揮作用,是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fā)創(chuàng)新驅動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性和關鍵性改革。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編輯:秦云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 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