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誰操縱了北洋政治,?各派背后都有帝國主義支持
學界所說的北洋時期,一般指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至1928年東北易幟,,這期間的中國政治,,因形式上主要操縱于袁世凱及其后繼者之手,亦可稱北洋政治,。從大的線索而言,,這其中經歷了承認民國、洪憲帝制,、參加一戰(zhàn)、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軍閥混戰(zhàn)、修約運動等節(jié)點,,每一個節(jié)點背后都有紛繁復雜的政治斗爭,。其復雜之處,不僅在于北洋派系內部的爭斗,,還在于列強勢力摻雜其間,,各自培養(yǎng)自己的代言人,支持一派,、反對一派,,甚至有時候親自出馬,干涉北洋政治,。
《九國公約》,,于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訂,這標志著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日本在北洋時期欲控制中國的意圖是相當明顯的,,從承認民國到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都可體現(xiàn)出這種趨勢
列強對北洋政治的干預,,并非始于1912年1月1日之后,,而是早在清末已經開始。列強對北洋政治的干預,很大程度上是晚清時期爭奪勢力范圍和利益的繼續(xù),,只不過面對了中國內部新的形勢,。各派政治勢力為了達成各自的目的和利益,亦有意尋求列強的幫助,。究竟是誰操縱了北洋政治,?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事件面前,,因利益尋租的關系,并沒有絕對的主導者,,但具體到某個案例上,,總會有起主要作用的幾個國家或某派勢力的結合?;旧?,日本在北洋時期欲控制中國的意圖是相當明顯的,從承認民國到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都可體現(xiàn)出這種趨勢,。而美國則從承認民國開始一直試圖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努力,華盛頓會議則直接拆散了英日同盟,,使得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后面臨著是否被列強承認的問題。1912年1月5日,,孫中山發(fā)表對外宣言,,呼吁“深望吾國得列入公法所認國家團體之內,不徒享有種種之利益與特權,,亦且與各國交相提挈”,,這是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身份首次正式要求列強的承認。從此民國政府開始了為期近2年之久的尋求列強承認的外交歷程,。
1912年2月21日,,日本外務大臣內田康哉電令駐英、美,、俄三國公使,,向三國政府提出了關于承認問題的備忘錄,就承認的條件征詢意見,。日本所提條件內容主要有:一,、繼續(xù)尊重外人之一切權益;二,、承認償還以往之外債,;三,、各國在承認問題上取一致行動。
日本對德宣戰(zhàn)后,,侵占膠濟鐵路,,攻占青島。趁列強無暇東顧之際,,拋出了企圖全面稱霸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日本時任駐華公使日置益在得到外相加藤高明的親手訓令后,于1915年1月18日,,要求晉見袁世凱,。當日下午,袁世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日置益,。日置益當場宣讀了二十一條要求全文,,并要求中國全面接受,盡快答復,。日本一直企圖向各國隱瞞真相,,特別是對第五號(如,在中國中央政府,,須聘用日本人,,充為政治財政軍事等各顧問;須聘用多數(shù)日本人,,以資一面籌劃改良中國警察機關,;在中國設立中日合辦之軍械廠聘用日本技師,并采買日本材料)的內容極端要求保密,,試圖穩(wěn)定在華有利益的各國,意圖取得各國的中立,。2月15日,,外交總長陸征祥會晤日置益,希望日本方面放棄第五號要求,,但日置益予以拒絕,。無奈之下,民國政府將“二十一條”全文電告協(xié)約各國政府,,冀求引起各國注意,,向日本施加壓力。英,、美等國雖然對第五號要求表示關切,,但此時各國多有求于日本,愿持觀望態(tài)度,。
經過多次談判,,至1915年4月26日,日本向中國提出最后修正案,作出些微讓步,。針對日本的修正,,中國于5月1日提出修正案,在山東,、滿蒙雜居,、第五號要求等問題上堅持立場。此時,,形勢已難調和,。英國于5月4日照會日本,不希望日本與中國開戰(zhàn),,希望日本遵守英日同盟的精神,。在國際壓力和中國的堅決抵制下,日本最終同意放棄第五號要求,,并于5月7日,,向中國發(fā)出最后通牒,限9日午后6時答復,。當時的毛澤東得知后,,憤而寫下四言詩: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5月9日,,最終中國接受了日本的最后通牒,。
對華采取一致行動是列強在華盛頓會議上達成的共識
五卅慘案后,借助國內激揚的民氣,,北京政府于1925年6月24日向華盛頓會議與會國遞交照會,,正式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北京政府在照會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自近年來,,中國輿情及外國識者,,僉謂為對于中國公道計,為關系各方利害計,,亟宜將中外條約重行修正,,俾適合于中國現(xiàn)狀暨國際公理平允之原則”。
在各國反應之中,,英國的態(tài)度最為強硬,,法國和葡萄牙次之,美國最為寬容,,日本相對溫和,。當時英,、美政府分別將自己的建議案轉致其他有關各國,探聽他國是否贊同己見,,由此引出了日本修正關稅聲明草案后的折衷方案,。7月中下旬,日,、英,、美政府先后擬具各自的復照文本,基本上還是各唱各的調,,所表現(xiàn)出的立場與觀點相去甚遠,。由于對華采取一致行動是列強在華盛頓會議上達成的共識,為了協(xié)調各方觀點,,有關各國之間進行了密集的磋商,。
歷經兩個月的緊鑼密鼓的協(xié)商,有關各國終于消弭歧見,,復照表示“對于中國政府修改現(xiàn)行條約之提議愿加考慮,,惟務須中國政府以同等程度履行其保障外人權利之義務。同時警告中國政府必須證明愿意且有能力平息騷亂及排外煽動活動,?!?925年6月24日的修約照會,標志著北京政府正式開啟修約運動的進程,。拖延已久的關稅會議和法權調查會議終于先后召開,,但可惜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在與有關國家的修約交涉中,,北京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單方面廢約的行動,。然而,北京政府的虛弱地位,,大大地削弱了其外交努力的作用,。外交官們的勇敢行為,并不能挽救北京政府在國內斗爭中失敗的命運,。隨著北京政府的垮臺,,曾一度很有氣勢的修約運動也就煙消云散了,。
編輯:陳佳
關鍵詞:誰操縱了 北洋政治 各派背后都有 帝國主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