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莫紹萍:傳承年畫 義務授徒三十載
勾線、打底,、描紅,、開臉……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驗基地”重慶市梁平縣實驗小學的年畫作坊里,一位短發(fā)中年女教師正給孩子們繪聲繪色地介紹梁平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她,,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梁平縣實驗小學副校長莫紹萍,。
這些年,,為了使梁平年畫后繼有人,莫紹萍辦起“梁平年畫創(chuàng)作班”,,分文不收,,還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錢來為貧困學生購買畫具。這一干,,就是30年,。
莫紹萍在指導孩子們創(chuàng)作年畫,。
癡迷年畫,相繼創(chuàng)作,、指導200多幅作品
1981年,,莫紹萍成為梁平縣南正街小學(現實驗小學)的一名美術教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到屏錦,、禮讓等梁平年畫發(fā)源地采風,,近距離接觸到梁平木版年畫作品《四郎探母》《盜令出關》。年畫深邃的意境,、古樸的畫風,、豐富的層次感讓她如獲至寶;但另一方面,,當地農民從堆滿雜物的閣樓翻出年畫的場景更讓她痛心,。精湛的民間藝術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何不運用自己所學,,結合梁平年畫傳統工藝創(chuàng)新,,將其發(fā)揚光大呢,?
就這樣,,莫紹萍成為梁平年畫研究與創(chuàng)作班首批學員,跟隨年畫研究專家學畫,。莫紹萍說,,沉醉于年畫中一點都不覺得累,白天上課,,晚上畫到兩三點鐘,,周末還去書店購買年畫的縮樣和畫本,反復琢磨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1982年底,莫紹萍的第一幅年畫作品《春意正濃,,展翅藍天》被《四川日報》刊用,,她興奮得睡不著覺。
此后,,莫紹萍對年畫更加癡迷,,相繼創(chuàng)作、指導了《最美教師》《吉祥如意》等200多幅梁平年畫,,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同,并發(fā)行180多萬張(冊)送到千家萬戶,。
義務向小學生和鄉(xiāng)村美術教師教授年畫
為了使梁平年畫后繼有人,,莫紹萍利用課外時間免費教學生學習年畫。年畫班多的時候有60多人,,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莫紹萍便進行分層分級培訓,。
學畫的學生里有一些貧困學生,莫紹萍就從有限的工資中擠出錢為他們購買畫筆,、紙張和顏料,。“因為教孩子畫畫,,陪伴自己孩子的時間少了,。”回憶起來,,莫紹萍對自己的雙胞胎孩子滿是內疚,。
2008年,莫紹萍又辦起了針對鄉(xiāng)村美術教師的“梁平年畫創(chuàng)作專修班”,,義務授徒,。雖然更累了,莫紹萍卻很欣慰:將鄉(xiāng)村美術教師培養(yǎng)起來,,年畫的傳播隊伍又壯大了,。
課程體系建設,提煉總結梁平少兒年畫的教學模式
在創(chuàng)作教學過程中,,莫紹萍也在不斷探索著課程體系建設,,主持并參與了“梁平年畫本土課程教學資源”的整理與開發(fā),更設計了一套“視,、聽,、思、畫”結合的指導方法,,提出年畫教學的三步曲:深入民間,、走進年畫;激發(fā)興趣,,喜愛年畫,;勇于探索,創(chuàng)作年畫,。
莫紹萍還將兒童畫與梁平年畫結合起來,,提煉總結出一套梁平少兒年畫的教學模式。莫紹萍說,,兒童畫因其稚拙,、質樸、率真而具有特殊的美感,,在此基礎上,,梁平少兒年畫吸取梁平年畫的精髓,將水墨,、水粉,、油畫棒等繪畫材料運用到創(chuàng)作之中,,同時吸收梁平竹簾、梁平藍印花布,、石雕木刻的藝術風格,。“在表現方式上也有創(chuàng)新,,用筆代替刻刀,,提高安全性,用吹塑板代替木板或紙板,,提高操作性……”
如今,,兒童年畫課已成為梁平小學美術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梁平實驗小學,,有年畫興趣班,、年畫作坊,孩子們的年畫作品已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
讓莫紹萍最得意的是,,她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的6幅年畫已入編全國統編中小學美術教材,她說:“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學習梁平年畫,,將梁平年畫發(fā)揚光大,,這是我的心愿,?!?/p>
記者手記
采訪過程中,記者不時被莫紹萍對梁平年畫的“癡心”感動,。感動之余,,有些問題值得思考。非遺傳承保護固然需要“莫紹萍們”的癡心與堅守,,但不能僅僅如此,。
非遺屬于全民,全民共享還需全民盡責,。政府也要建立保護機制,,比如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扶持非遺傳承人,,建立傳承實驗基地等,,保護人們參與非遺傳承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莫紹萍 傳承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