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李光彪:松毛香里年味濃
時光流逝,,又是一年春節(jié)臨近。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家人,忙著殺年豬、釀米酒、舂粑粑,、做豆腐、粉墻刷門、買門神對聯(lián),、購置年貨。
內(nèi)容不同,,有一件事卻是每個彝家人都需要做的:上山采松毛,,準備三十晚上過年用。
松毛
松毛是什么,?云南人把松樹上綠油油的松針叫做松毛,。
彝家人為什么對松毛情有獨鐘?傳說先秦時期,我們彝族部落的頭人俚濮與另一個部落的頭人發(fā)生地盤之爭,。雖敗下陣來,,卻不甘失敗,發(fā)誓要做一棵傲雪風霜的青松,,捍衛(wèi)自己的家園,。因此,彝家人與松毛結下了不解之緣,,墊青松毛的風俗代代相傳,。
在城市工作多年,我上山采松毛的機會有限,,更多的記憶停留于孩童時代,。
那時,我們相互邀約,,三五成群,,穿上羊皮褂,背著一大一小的兩只竹籃,,“嘰嘰喳喳”踏上了山路,。到了山上,我們?nèi)缫蝗阂捠车难?,選擇的是那些低矮蓬松抬手可采的“爬地松”,。尋找到自己的目標,一邊采,,一邊往身后的籃里扔,。背著幽香的松毛,咂著香甜的“松毛蜜”,,滿載而歸,。
大年三十,家家堂屋里都撒上了一層厚厚的青松毛,,上面擺上飯菜,,就成了彝家的“松毛席”。在辭舊迎新的爆竹聲中,,忙碌奔波歸巢的一家人坐在軟軟的松毛上,,開始吃年夜飯,歡歡喜喜過年,。
漿白的墻,、刷紅的門窗,貼好的對聯(lián),,燃響的爆竹,噴香的飯菜,再加上青松毛散發(fā)出的清幽香味,,年的氣息特別特別的濃,。彝家漢子的酒喝了一巡又一巡,彝家女人忙前忙后,,把涼了的飯菜熱了一遍又一遍,,侃不完的白話,喝不夠的酒,,還要放開嗓門猜拳,。娃娃們也自有樂趣,摔跤,、立跟斗,、騎大馬、扭松毛蟲,、編松毛螃蟹,,各得其所。大人孩子,,老幼婦孺都默守“大年三十不罵人,、不說不吉利話”的風俗,盡情玩耍,,一直要到院里的篝火燃起來,,錚錚的弦子彈起來,清脆的二胡拉起來,,開心的左腳歌舞唱起來,、跳起來。
彝家的年過得很長,,你來我往走親戚,,一直要延續(xù)到正月十五。青松毛也一直墊到正月十五,,干了再去山上采,,一層層地鋪上,每天吃飯時都必須撒青松毛,,松毛就是最好的飯桌,,最軟的草墩。若遇正月間親戚來得多,,晚上睡覺時床鋪不夠,,在松毛上鋪開席子、棉毯,、床單,,松毛又成了軟乎乎的“松毛鋪”床墊,。直到正月十六那天,家家都會點燃香火,,連同撕下的封門紙一起,,把堂屋里的青松毛打掃干凈,送出家門,,曬干后用來墊畜廄,,或是用來引火做飯,或是用來燒要播種的洋芋地,、苗床地,,開始料理來年的生產(chǎn)生活。
如今的老家,,變化翻天覆地,,可彝家人過年墊青松毛,祈求清潔平安的風俗,,卻一直年復一年地沿襲著,。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光彪 松毛 年味 彝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