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依法行政不能留在“敗訴率為零”
成立跨區(qū)劃法院是為了打破案件訴訟的地方保護(hù),,平等對待當(dāng)事人。公平,、公正,、依法審理“民告官”案件,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全國首家跨行政區(qū)劃法院的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5年受理的上海市政府成為被告的案件有242件。不過,,上海市政府?dāng)≡V率為零,。(1月18日《京華時報》)
盡管近年來的“民告官”以敗訴居多,但也不乏政府?dāng)≡V的案例,。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海市政府一年242次成為被告并無一敗訴,還是值得慶幸的,。之所以說是值得慶幸,,而不是可喜可賀,那是因為沒有敗訴,,并不意味著就完全做到了依法行政,,就完全合法,,就如被告上法院,并不意味著就是違法,。就政府被訴來說,,往往只有違法,才可能敗訴并受到懲罰,;而非法行政則不一定,,既可能是不受法律保護(hù),也可能是被宣告無效或者撤銷,。
從另一個角度,,盡管法治社會,將糾紛付諸司法程序解決不過是極為尋常的社會活動,,說不上丟臉或者可恥,。但是,當(dāng)被告也并不是什么光榮的事情,,何況是政府部門,,更何況告市政府案年增18倍?盡管法治意識蘇醒,,“民告官”增多屬于可理解的范疇,,但從社會整體而言,如果不是沒有辦法了,,主動選擇走上“民告官”之路的,,畢竟還只會是少數(shù)。而且,,“民告官”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也并不意味著就是政府的依法行政做得有多好。
司法畢竟只是維護(hù)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政府“敗訴率為零”,,既不意味著“民告官”之“民”的陳情都毫無事實依據(jù)或法律依據(jù),也不意味著社會正義就真正得到了彰顯,,更不意味著輸?shù)艄偎镜摹懊瘛本褪窃跒E訴或者無理取鬧,。一個地方政府,一年被告242次,,這在全世界,,也都是極為罕見的事情?!皵≡V率為零”的背后,至少意味著政府相當(dāng)多的工作是不到位的,,或者工作方式方法是難以讓群眾接受的,。對此,,政府沒有理由不進(jìn)行反思。
這種反思的第一個層面,,需要在法律上展開,。依法行政至少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我們?nèi)粘Uf的“依法行政”,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由“政策行政”,、“指示行政”向法制行政轉(zhuǎn)變,要發(fā)揮法在國家行政中的核心作用,;第二個層次則是境界更高的“法治行政”,,直接劍指享有龐大立法權(quán)的我國行政機(jī)關(guān),要將行政立法納入依法行政的基本內(nèi)容,。因此,,“敗訴率為零”可能只是說明政府基本做到了“依法行政”,但并不意味著就做到了,、做好了“法治行政”,。
反思的第二個層面,則需要從政府的角色來展開,。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決定了政府的工作方式方法絕不僅僅是機(jī)械地“依法行政”即可,更不是“敗訴率為零”就好,,而是要真正體現(xiàn)魚水相依的情感,。政府要讓群眾“只見公仆不見官”,要與群眾打成一片,,要與群眾有商有量,,要通過暢通聯(lián)系服務(wù)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化解種種誤解誤會。一個地方政府,,一年被告242次,,至少是不能成為證明政府與群眾魚水相依的證據(jù)的。
因此,,面對一年被告242次,,政府看見的不應(yīng)該是“敗訴率為零”,而應(yīng)該是探究為何屢次成為被告,。如果政府將應(yīng)訴242次的精力和成本,,都真正用在“群眾路線”上,不僅不會有這么多的被訴,,而且產(chǎn)生的正能量更不可估量,。群眾敗訴了,但問題未必就解決了,,群眾也未必就從內(nèi)心接受了,。如果政府不能盡快從“依法行政”進(jìn)化到“法治行政”,,不能真正在“群眾路線”上下功夫,未來成為被告的次數(shù)或許還會創(chuàng)紀(jì)錄,,“敗訴率為零”也未必還能保持,。(郭文婧)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依法行政 “敗訴率為零”民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