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沈葦:我的新疆我的夢
——從“新疆三部曲”談起
□演講人:沈葦
■演講人簡介:
沈葦,,詩人,、散文家,,現為新疆文聯《西部》文學雜志總編,、中國作協詩歌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1990至2000年曾在《亞洲中心時報》工作,。著有詩集《沈葦詩選》,、《沈葦的詩》(維漢雙語版),、《博格達信札》,、《新疆詩章》,、《在瞬間逗留》等8部,散文集《新疆詞典》,、《植物傳奇》,、《喀什噶爾》等6部,評論集《正午的詩神》等2部,,另有編著和舞臺藝術作品多部,,曾獲魯迅文學獎、劉麗安詩歌獎,、柔剛詩歌獎,、十月文學獎、花地文學榜年度詩歌金獎等,。
沈葦
編者按:
新疆,,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它是歷史上著名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西部地區(qū)開放的前沿,。其神奇美妙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為人們所向往。本期講壇邀請在新疆生活20余載的著名作家沈葦先生用如詩的筆墨講述“新疆故事”和他筆下的新疆,。
■精彩閱讀:
□這些故事里有人,,有人的狀態(tài)、人的言行,、人的命運,,構成一種多民族融匯的“精神地理”。
□我們的寫作,,僅僅“以憂解憂”是不夠的,,要超越焦慮、憂慮,,去祝福,,詩歌要走的路很漫長,。
□這樣一種力量,能改善我們內心,,抵御種種野蠻裹挾,,免于心靈碎片化、齏粉化,。因為我們需要有這樣一種力量更加有力地說出“是”,!
《新疆詞典》
引言:
這個演講與我生活了20多年的新疆有關,也與我新近出版的《新疆詩章》,、《新疆詞典》及《新疆盛宴——亞洲腹地自助之旅》有關,。新疆是亞洲的腹地,是地球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美國地理學家埃爾斯沃斯·亨廷頓在《亞洲的脈搏》一書中用“亞洲心臟”稱呼新疆,,塔里木河則是亞洲的心跳和脈搏。那么,,在這片亞洲的腹地上,,有著怎樣的“精神地理”呢?
我理解的“精神地理”,,既是一種地理氣象,,更是人的精神,是人和地理融合后的氣質與個性,?!熬竦乩怼睙o疑與地方性、地域性,、邊緣與邊疆等概念有關,也與現代性,、當代性,、時代性有關?!熬竦乩怼庇傻赜蛑械娜藖沓尸F,,也由寫作者來發(fā)現。換言之,,“精神地理”就是一種與地域有關并超越了地域本身的文學精神,。
我對自己30多年寫作生涯的評價是:失敗的小說寫作,持續(xù)的詩歌創(chuàng)作,,還可能是一個額外的散文家,。在浙江師范大學讀書時,我寫過4年小說,,我不認為我是成功的,。然后我改寫詩歌,。從詩歌轉向小說的人很多,但從小說轉向詩歌的十分罕見,,英國小說家哈代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大學畢業(yè)后,我去了新疆,,那是1988年,。當時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車。到了新疆,,覺得不寫詩就白來了,。在我看來,群山草原,、戈壁沙漠,,缺少故事和細節(jié),卻有著抒情的“資源”,,新疆的荒涼與燦爛,,就是詩的直喻。而我寫散文,,是寫詩之外的額外收獲,,《新疆詞典》寫作了10年,就是一個額外收獲,。
作為不太會講故事的人,,我先要講幾個小故事。
新疆的故事新疆的人
維吾爾阿??说墓适?。阿希克,,翻譯過來就是“癡迷者”的意思,。這是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游走群體,手搖薩巴依(一種樂器),,乞討,、歌唱、修行,,有點像游方僧,。我曾去過喀什附近的協合力村做田野調查,那個村里阿??撕芏?,還有割禮師傅和賣草藥的,都是游走天下的人,。男人一成年就得離開村子,,這是由村里土地資源少造成的,。這里講的是住在喀什吐曼河邊麻扎(墓地)里的兩位阿希克,。他們是好朋友,,約定白天找到的食物,晚上回了墓地要一起分享,。那天,,一位阿希克向東去了,,另一位向西去了,。向東去的阿希克討得一個馕餅回到墓地,,久等另一位阿??瞬灰娀貋恚瑢嵲陴I得不行,,就把馕偷偷吃了,。等另一位阿希克空手而歸時,,這位阿??巳隽酥e,說自己也沒討到食物,。兩人便睡了,。半夜里,偷吃了馕的阿??耸植话?,難于入睡,當聽到他的朋友在夢里喊餓叫苦時,,便悄悄起身,,竟然跳進吐曼河自殺了。
哈薩克牧民的故事,。哈薩克是一個跨國民族,哈薩克斯坦有1700多萬,,新疆有150萬左右,,他們生活的牧村叫阿吾勒。話說北疆一牧村的哈薩克人從未去過北京,,有一位牧民的兒子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學,,牧民終于陪著去了趟首都。等他回來,,如同英雄凱旋,,大家圍著他,,問這問那。這位牧民說,,北京到處是高樓大廈,,汽車多得很,像擁擠的羊群,。說到后來,,他輕嘆了口氣,說,,北京好,,好得很,但可惜啊,,對我們這兒來說,,太偏僻了。我很佩服這個牧民,,覺得他非常幽默,。
兵團人的故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功勛卓著,,現有人口近300萬,主要是漢族,。早期開發(fā)者很苦,,住地窩子,在戈壁灘上開荒,、種地,、筑城,強體力勞動,,許多人學會了邊走路邊睡覺,,掉到坑里爬起來,繼續(xù)邊走路邊睡覺,。我的故事講的是“中國長絨棉之父”陳順禮,,他是湖南人,父親早逝,,母親獨自拉扯他長大,,他后來支邊到新疆兵團農場,30多年只回過老家一次,,見過母親一面,。后來他得了癌癥,臨終前想到這一點,就一直在哭,,最后的力氣都在哭泣中……
瑞典修女的故事,。瑞典和新疆、中亞的緣分,,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編年史中的一個誤會,,書中說“瑞典人來自喀什噶爾”,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極大地激發(fā)了瑞典人探索新疆的興趣,。1894年,瑞典中亞傳教團將總部從高加索遷到新疆,。后來來了一批瑞典探險家,,最著名的是發(fā)現樓蘭的斯文·赫定和發(fā)現小河遺址的貝格曼。洛維莎·恩娃爾(1865—1935)1913年到新疆,,在庫車,、沙雅等地22年,后來她變成了一名“赤腳醫(yī)生”,,背一個藥箱,,東奔西走,為人們看病,。70歲那年,,她感覺到自己快要死了,打算離開新疆,。她騎馬翻過天山到了塔什干,,從塔什干坐火車到莫斯科,準備從莫斯科回瑞典,,結果死在塔什干到莫斯科的火車上,,葬在俄羅斯著名的新圣女公墓。我為她寫過一首詩《無名修女傳》,。
這幾個故事講的是新疆這片土地上的人,,或者曾在新疆客居過的人。阿??说墓适?,講的是信譽、良心,、內疚和羞恥感,。哈薩克牧民的故事,表現了牧民的樸素和幽默,,使人想起一句話:“你身在哪兒,哪兒就是世界中心?!薄伴L絨棉之父”的故事,,講的是故鄉(xiāng)與親情、思鄉(xiāng)與還鄉(xiāng),。瑞典修女的故事,,講的是熱愛與融入。
這幾個故事表達著我對新疆的“體驗”,,這些故事里有人,,有人的狀態(tài)、人的言行,、人的命運,,構成了一個多民族融匯的“精神地理”。我對新疆的體驗是復雜和深刻的,。一方面待了27年,,感到已融入這個地方,變成了他鄉(xiāng)的本土主義者,;但另一方面,,心里也有困擾??梢哉f,,親近感和陌生感同在。這也許就是我書寫新疆的一個動力吧,!
不要被風情和風景所遮蔽
現在,,新疆在某種程度上被風情主義和風景主義遮蔽了。
首先,,我認為,,是這個地方的“自我表述”沒有表達好。前一段,,我們總用“魅力新疆”這個字眼,,到網上一查,全國從省區(qū),、地市到縣市,、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村民小組,,有300多個魅力地方,這等于什么都沒說,。而旅游者作為外來者對新疆的描述,,不外乎歌舞之鄉(xiāng)啊,瓜果之鄉(xiāng)啊,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啊,,邊疆處處賽江南啊,,等等,都是印象式的,,只觸及了新疆的皮毛,。所以有人說得好,“旅游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尤其要到別人可能還沒活膩的邊疆,、邊地去,因為那里好玩啊,。人們現在有了點錢,,進入了“全民旅游”時代,可以無限地消費遠方了,。還有歷史的原因,,從從前的荒遠之地,到上個世紀初發(fā)現樓蘭后的西部探險熱,,再到新世紀以來中國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我認為,新疆正在經歷一個被審美化,、被消費化的過程,。它是一個被“看”的對象,一個被觀賞的對象,。我現在在使用“西部”,、“西部文學”、“西部詩人”等概念時,,都為它們打上了引號,,目的是“解構”它們。我不承認自己是“西部詩人”,,只是一個此時此刻生活在西部的詩人,,我也不想寫出范式化的“西部詩”,只想寫出幾首好詩,,或者幾行好詩,。這就涉及到了寫作的問題,目前大量的人文地理寫作,,需要一問的是:我們的文學,,真的觸及了這片土地的本真和生命了嗎?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有一個詞語叫“誤讀”?,F在我去內地,,常遇到有人問我新疆安不安全的問題。我會堅定地告訴他們:新疆是安全的,。新疆處于一個很艱難的時期,,這是一個心理問題。顯然,,對新疆缺乏了解和理解的人,對此存在“誤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新疆視為“麻煩”的同義詞,,情感上加以緊急刪除;二是暴恐事件出現后,,很多日常性的東西被遮蔽了,,偶然事件被放大了。聽說現在許多人不敢去新疆,,我覺得大可不必,。想想看,50多個民族,、有2000多萬民眾還在那里生活,,在那里每天吃飯睡覺、上班工作,、種地放羊,、談情說愛、生兒育女……這種日常性才更為真實,,才是不可顛覆的,。這種不可顛覆,就像天山,、昆侖不可顛覆一樣,。
關于新疆,我曾有過幾個表述,,譬如“一席自然的,、風情的、文明的盛宴”,、“美的自治區(qū)”,、“以天山為書脊打開的一冊經典”、“大地的原典和心經”……我不知道,,這些表述是不是好一點,,我是一直在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表達的,能不能接近準確和完美,,與我認知的變化和深入程度有關,。我想,,對于新疆的表達應該是每一個描述者、寫作者都應該去逐漸深化的,。
漢語的象形很有意思,,好像“畺”和“疆”是為新疆專造的一樣:三山兩盆,持弓守土,。何為新疆,?新疆是西:西域、西極,、西陲,、西部、西疆,。對于中國古人來說,,西是天邊的事情,、遠方的事情,。而對于佛教徒,西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天上的事情,?!兑捉洝飞险f:西從金、從澤,,金生水,,水生木,木生土……這個土就是我們祖國珍貴的疆土,?!兑捉洝飞线€說,西從秋,、從羊,、從口,分別指的是西部的肅殺性,、游牧與漂泊以及歌詠般的感性色彩,。下面是我去年寫的短詩《疆》:
住在弓上/住在土里/住在高山和盆地//大隱隱于疆
持弓守土者/身旁的/疆/丟盔卸甲者/天邊的/畺
弓上的月光/土里的流亡/三山兩盆的雪和沙//斯人噓嘆/恰在咫尺天涯
寫新疆———我的“新疆詞典”
有人將《新疆詩章》和《新疆詞典》、《新疆盛宴———亞洲腹地自助之旅》稱為我的跨文體“新疆三部曲”,。
我主要談談《新疆詞典》,。這本書寫了10年。去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增訂版,,與2005年的舊版相比,,變化很大,淘汰了原書的1/3,,補寫了40多篇,,形成了現在的111個有關新疆的“詞條”,。
運用詞典式的寫作描寫新疆,我應該是第一位,。近年我對詞典式寫作很感興趣,。1990年代初,我讀到美國作家安比羅斯·比爾斯的《魔鬼詞典》時,,很受啟發(fā),,就有了寫“詞典式散文”的愿望。為什么用詞典體散文來寫新疆呢,?因為一方面它容納性大,,形式雜糅,文體交錯,,具備多重視角,有助于呈現新疆的廣博與深厚,、豐富與多元,;另一方面,它的互文性和跨文體色彩,,接近我詩歌中所追求的“綜合抒情”和“混血之詩”,,能把現代學科中的“超文本”概念有效地引入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是對散文的一次解放,。
《新疆詞典》涉及新疆的人文,、歷史、地理,、人物,、動植物等廣泛的領域,并將散文,、隨筆,、札記、童話,、日記,、書信、傳記,、劇本,、散文詩、傳奇故事,、田野調查,、微敘事等10多種文體納入其中。舊版采用的是主觀排序,,增訂版采用漢語拼音的英文排序,,如A下面的“阿拜”等,,B下面的“巴扎”等,C下面的“塵?!钡?,編排更清晰,更像一本“詞典”,,便于讀者查找,、隨性閱讀。你可以挑感興趣的詞條先看,,也可以翻到哪兒就看到哪兒,,可以從前往后看,也可以從后往前看,,是一種開放式的閱讀,。
《新疆詞典》是一部開放式的“詞典”,100個讀者可以有100種讀法,。有朋友說《新疆詞典》是“一本可以無限寫下去的書”,。我現在就在構思,以后希望寫一部純虛構的《新疆詞典》,,就像卡爾維諾《隱形城市》那種寫法,,或者寫一部講故事的《新疆詞典》,類似《一千零一夜》那樣,。這樣一來,,“新疆詞典”就有了繼續(xù)寫下去的各種可能。
《新疆詞典》是我立體,、多角度表達新疆的一次努力,,用文學為熱愛的土地“去蔽”,還原真實的新疆,,從而探索“亞洲腹地的精神地理”,。我理解的“亞洲腹地的精神地理”,可以概括為“正午精神”,、“正午氣質”,。為什么叫“正午”呢?這有點西方美學的意味兒,,因為新疆位于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邊緣,,在消失的特提斯海邊,西與東,、近與遠,、過去與未來,都在這里融匯成了一個整體,,是一種西方美學中的“正午”的存在,。
《新疆詞典》出版時沒有前言后記,,后來我用詩的方式補寫了一個:
“世界的存在是為了成就一本書”/她愿意成為我的一本書嗎?/因為她已是大地的心經和原典———前言
我找到愛她的111個理由/同時得到166萬平方公里的憂傷———后記
頌揚與捍衛(wèi)
有人曾問我:“你寫詩可能會多一些使命感在里面嗎,?”“使命感”這個詞大了一點,,我實際上是帶著點憂慮。這種內地新疆人的憂慮跟普通人的憂慮有相通之處,,因為它是現代人的“通病”,。即便如此,我仍然堅持不要過度憂慮,。你焦慮,,就會把一個負能量傳遞給他人。尤其不要為孩子和老人焦慮,,要為他們祝福,,有一顆祝福之心,把一種好的東西傳遞給他人,。我認為,,在我們的寫作中,僅僅“以憂解憂”是不夠的,,寫作者要超越焦慮、憂慮,,去祝福,、祈禱。
有人理解我實際是在追求一種“美的東西”,,是的,,但我想說,除了美,,還有至高的真和善,,美與真和善應該同時存在。最近,,有一位南疆的畫家朋友給我看了一幅他旨在表現反恐的畫作,,畫面很陰郁,恐怖,,很令人震撼,。我看后感到不安。在給他的郵件中,,我說,,“直接與惡對應的善,遠非高層次的善,?!碑斈阒苯佑锚b獰來反對另一種猙獰的時候,,勢必降低和消解了內心的真和善。藝術就是如此,。例如,,有的詩人把詩歌作品變成了“個人病例”,這是不值得提倡的,。當然,,我不是在批評有的詩人,但他們真把詩寫成病歷了——詩歌體的病歷,。我不欣賞這個做法,,我希望詩是真的善的,同時更是美的,。當我表現新疆的時候,,這就是我的審美原則。
在新疆生活,,我總有一個“夢”,,夢想自己成為古代西域三十六國隨便哪個小國的一名詩人。每當沉浸在這個“夢”里的時候,,就是我更愿面對置身其中的現實——地域,、時代、對潮流的旁觀,、感受個人命運與他人命運的切身性和同一性的時候,。這就是文學、詩歌給人的力量吧,!是的,,這樣一種力量,能改善我們的內心,,抵御種種野蠻裹挾,,免于心靈碎片化、齏粉化,。因為我們需要有這樣一種力量更加有力地說出“是”,。
□相關鏈接
《新疆詞典》是沈葦的散文代表作,該書以“詞典寫作”的手法,,立體,、全面地呈現了心中真實的新疆。散文家蔣藍評價說:“《新疆詞典》不但是一部詩性人文之書,,也是關于新疆后現代敘事的《山海經》,,更是一部凸顯新疆的精神史。”
在“阿凡提詞條”中作者寫道:“阿凡提坐在院子葡萄樹下胡思亂想,,將一塊咬不動的干馕泡進茶水中,。這是太陽很好的一天,空氣中飄浮著嗆人的塵埃,,還有令人頭暈的沙棗花香,。他的伙伴,那頭著名的毛驢,,正在享用一小堆嫩綠的苜蓿,,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看來對自己的現狀比較滿意,?!?/p>
在“額爾齊斯河詞條”中作者寫道:“如果說泥沙俱下的塔里木河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奔騰的伊犁河是一條狂舞的游蛇,,北方的額爾齊斯河是一位行走的智者,。在高緯度的遼闊大地上,它走過了北疆草原,、阿爾泰群山和西伯利亞荒原,,然后一頭扎進北冰洋。它走得很慢,,有時停下來,,似乎陷入了沉思?!霉?jié)約自己的體力,,知道‘快’的有害———它用‘慢’來品味和占有時間?!?/p>
在“馕詞條”中作者寫道:“維吾爾諺語說:‘異國他鄉(xiāng)的一只烤全羊,,還不如故鄉(xiāng)的一個熱馕,?!S吾爾人出門闖世界時,身邊總帶著馕,。他們把馕帶到了北京,、上海、廣州,,帶到了國外,,走得再遠,心里也是踏實的,。馕就是一個隨身攜帶的故鄉(xiāng),,散發(fā)著家鄉(xiāng)大地、陽光和麥田醉人的香味?!?/p>
……
該書抒發(fā)著作者對新疆這片土地和人文的深情與熱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沈葦 《新疆詞典》 新疆 絲綢之路 少數民族 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