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網購強迫癥”背后的愛與痛
記者近日采訪了100名山東青島市民,,其中有11名市民承認是“剁手族”,,他們今年“雙11”的網購預算平均超萬元,。11人中有9人經常因網購跟家人爭吵,6人表示購物后會感覺后悔,,但購物時卻管不住自己。
在消費社會,,網購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將網絡,、快遞聯結在一起的電子商務,,網購具有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強勁生命力。網購既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提供給消費者前所未有的選購權,,又滿足了老百姓對效率和速度的嚴苛要求,,更為關鍵的是,,網購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比較優(yōu)勢,讓消費者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折扣與優(yōu)惠,。
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讓老百姓有了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商業(yè)資本的推波助瀾,,讓“雙11”成為一個購物狂歡節(jié)。然而,,對網購的過度迷戀,,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了空間擠壓和交往異化。對工具理性的過度推崇,,對信息技術的過度迷戀,,往往會扭曲價值觀,造成人們的角色沖突和行為偏差,。“剁手族”身不由己,、欲罷不能的背后,也有著節(jié)日狂歡的愛與痛,。
在經濟學“理性人”思維深入社會肌理的當下,,“網購達人”往往樂此不疲。在他們看來,,網購是以最小代價來獲取最大收益的劃算買賣,,是精明之舉,是最佳理性選擇,。殊不知,,看似理性的行為背后,往往隱伏著非理性的因子,。由非理性,、無節(jié)制的網購不僅帶來經濟損失,,也引發(fā)家庭矛盾和社會沖突層出不窮,讓許多人承受著“網購之痛”,。
在理想的模型中,,人們要實現最佳選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完全,、充分的信息,二是科學,、嚴謹的分析和判斷,。在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真假難辨,、是非難斷,,五花八門的廣告營銷,“亂花漸欲迷人眼”,,消費者往往在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下作出購物選擇,。更進一步說,即使消費者掌握了充分信息,,也可能受生活經歷,、消費旨趣、性格偏好等個性因素的影響,,作出非理性的消費選擇,。
不論是讓人購買了許多不需要的東西,還是讓人長時間地沉湎于網絡,、影響現實生活和社交,,抑或是過多地消耗精力和體力、影響健康,,“網購強迫癥”的種種弊端,,不斷警醒和提示著我們——塑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導量入為出的節(jié)制消費觀念,,已經迫在眉睫,。
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網購既有顯性的正功能,,又有隱性的負功能,。面對“網購強迫癥”,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地進行“棒殺”,,而是應該豐富休閑娛樂方式,,增強面對面交往和戶外活動;既享受現代科技的便利,又規(guī)避其不良影響,,才能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美好,。只有這樣,“剁手族”才會走出網購的禁錮,。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網購強迫癥” “雙11” “剁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