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中國歷代人物畫:送子天王圖
唐 吳道子(傳)(宋摹本) 送子天王圖(局部) 紙本白描 35.5×338.1cm 日本大坂市立美術館藏
吳道子(約686-760前后),,唐代畫家,。他首創(chuàng)“莼菜描”,往往墨骨數(shù)筆,,便橫絕千里,,筆跡利落,,筆勢雄壯,,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作畫賦色簡淡,,“其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形成了特殊的繪畫樣式,人稱“吳家樣”,、“吳裝”,。吳道子先以墨骨為主繪制人物大致輪廓,然后以淡敷色的畫法略作點綴,,成為中國人物畫,、肖像畫的基本方式,其繪畫樣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吳道子早在唐代就被推崇為“畫圣”,,年未弱冠即窮丹青之妙,道釋人物畫尤為擅長,,據(jù)載曾于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制壁畫多達300余堵,卷軸畫亦不少,,所作道釋人物畫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于時,?!缎彤嬜V》著錄宮廷收藏了他的92件作品。由于壁畫不易保存,,吳道子的繪畫在宋代就已經非常罕見了,,北宋末期米芾說,“偽吳生見三百本,,余白首止見四軸,,直筆也”,記載了他所見的吳道子所作的4件作品,。目前存在的《送子天王圖》,、《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并非吳道子真跡,,應為宋人依據(jù)吳道子作品繪制的摹本,從中可見吳道子繪畫的基本概況,。在這些傳世摹本中,,《送子天王圖》是最能體現(xiàn)吳道子畫風的經典之作,已經散佚海外,,為日本大坂市立美術館所收藏,。
明代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說:“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紙本,水墨真跡,,是韓氏(存良)名畫第一,,亦天下名畫第一。”又據(jù)茅錐《南陽名畫表》:“宋高宗乾卦紹興小璽,,賈似道字長印,,曹仲玄、李伯時,、王謙等跋,,是吳真跡”,亦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傳世名作,,其摹制年代當不下于北宋中期,,或是北宋初期的摹本。
根據(jù)李公麟《送子天王圖》題跋,,此圖應繪《瑞應本取經》中釋迦牟尼降生故事,,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和其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抱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天神,諸神向釋迦牟尼禮拜的故事,。
《送子天王圖》按照故事情節(jié)可分3段,,前段描寫送子之神及其所乘瑞獸與天王及侍從天女等。有兩位天神力士正試圖拖住奔馳的瑞獸,,氣氛緊張而愉快,。天王神態(tài)威嚴,雙手按膝,,密切注視眼前的瑞獸,,好似完成某一重大決斷而呈現(xiàn)出較為輕松的沉思情形。天王左右則有文武侍衛(wèi)環(huán)拱侍立,,或圍蛇,,或仗劍,或執(zhí)筆書寫,。前面一武臣緊張注視,,手握劍柄以防不測,文臣端然肅立,,手執(zhí)毛筆,、笏板,正預備書寫,,面色凝重,。天王身后天女則神態(tài)安詳,或磨墨,,或手持器物,,恭敬肅立于身后,。此處天王和瑞獸之間的緊張關系成為前段畫面的中心,天王的嚴肅凝視與瑞獸的咆哮欲行形成強烈的對立,,緊張的氛圍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扣人心弦。
中間一段則作如來護法神大自在天端坐石上情形,。大自在天作四臂披發(fā)形象,,踞坐石上,背后烈焰騰騰,,火焰中現(xiàn)出虎,、象,、獅,、龍、鳥頭,,形貌詭怪,,左右作有捧花瓶、香爐法器的天女和執(zhí)帚天神,。
畫幅后一段繪凈飯王抱持嬰兒正穩(wěn)步前行中,,摩訶波阇波提夫人拱手相隨,后面一侍者肩扇在后,。無能勝明王作跪伏禮拜狀,,來迎接釋迦牟尼佛的到來。無能勝明王一見佛祖便低眉跪拜,,襯托出新生嬰兒的無限尊貴,。此圖雖然寫異域佛經故事,但畫中的人,、鬼,、神、獸形象則完全中國化了,,以中國帝后,、文武臣僚和仕女形象來塑造天王、天女,、侍衛(wèi),,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日趨融合的結果。
吳道子繼承了六朝張僧繇的疏體畫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注重線條的表現(xiàn)力, “行筆磊落,,揮霍如莼菜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張彥遠對其繪畫作品作了全面的評述,,認為他的繪畫作品無論就用筆還是造型能力,,都具有他人難以企及的造詣?!端妥犹焱鯃D》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筆墨的疏落簡率,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趙啟斌 朱同)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中國 歷代 人物畫 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