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互聯(lián)網(wǎng)+能否讓壁畫出山門
70余年前,在老舍先生的筆下,,祥子從磨石口(模式口)牽著3匹不大體面的駱駝到了北平,。在這一由于古代盛產(chǎn)磨石而得名的古隘口深處,茂密古柏中掩映著明代古寺——法海寺,。
寺中236.7平方米的十鋪壁畫正是被老舍之子、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舒乙盛贊的明代現(xiàn)存最完整的佛教壁畫,,“看過法海寺的壁畫之后,,第一個感覺是:北京人白當了!”
在保護壁畫不受外界侵擾的同時,如何讓這與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壁畫相媲美的皇家寺廟壁畫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與更多的公眾見面,,成為當下待解的課題。
壁畫中動物毛細血管清晰可見
據(jù)舒乙介紹,,早在30余年前,,他在友人的陪伴下第一次在法海寺大雄寶殿內(nèi)見到那一幅幅精美壁畫后,便沉醉不已,,無法自拔,。雖然時隔多年,但每當回憶起第一次探訪的經(jīng)歷,,舒乙仍按耐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殿內(nèi)奇黑,采光極差,,又無天窗,,但手電筒下看壁畫,真的是頂精致,、頂豪華的”,。也正是源于這份喜愛,在隨后的日子里,,他近乎每年都會探訪法海寺,。
在聽過舒乙對法海寺的描述后,記者帶著對壁畫的好奇走進了法海寺,穿過兩棵比法海寺歲數(shù)還長的千年白皮松,,踏入壁畫真跡所在的大殿,。站在五指不見的封閉大殿中,隨著講解員的引導,,參觀者打開手電,,壁畫躍然眼前,那撲面而來的華麗而神秘氣息極其震撼,。
雖然壁畫上蒙了一層灰塵,,也有些許褪色,但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清晰可見,。手電光源所到之處,,人物頭發(fā)上的金簪、裙釵上珠玉都突顯出立體效果,。
經(jīng)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副所長陶軍介紹,,這種突顯立體感的技術(shù)叫瀝粉堆金,在法海寺壁畫中較為常見,。法海寺壁畫中,,還運用了大量的勾金、描金,。
透過一個特置的放大鏡,,水月觀音身上披的透明薄紗令人嘆為觀止,其上六菱花瓣圖案每個都由48根金線組成,,瀝粉堆金,,細如蛛絲,薄如蟬翼,。這層薄紗從觀音頭上一直延伸到腳邊,,如此大的面積,由一百多個包含金線的花瓣修飾,。
舒乙在談起第一次看壁畫時,,印象深刻的除了這件精細的薄紗,還有只耳朵豎起的小狐貍,,由于逆光,,耳朵透明,里面的毛細血管都絲絲清晰,。這可以表明,,當時包括透視學在內(nèi)的很多西方美術(shù)技巧已經(jīng)傳入了中國。
他總結(jié)法海寺壁畫三絕:最精細,、最艷麗,、最民族化,。他認為,法海寺壁畫是美術(shù)發(fā)展史上細致化的典型代表,。
據(jù)陶軍介紹,,距今近600年的法海寺壁畫是由明代宮廷畫士官宛福清、王恕和畫士張平,、王義等8人完成的,。與一般宮廷畫士作品不留名姓的方式不同,這里壁畫的作者都是有清晰記載的,。
在1993年,,包括美術(shù)界、文物界,、歷史界的專家對法海寺壁畫地位進行過一次論證,,鑒定認為法海寺壁畫是元明清以來,由宮廷畫士所繪制的少有的精品,,屬于宮廷畫派中的典范作品,。與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以與同時期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
30年來壁畫表層沒有一塊脫落
在舒乙的眼中,,幾天前去法海寺所看到的壁畫與30多年前第一次去法海寺所看到的壁畫相比,“都沒有什么變化”,。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法海寺壁畫保護中有兩個不得不提的名字。一位是徐悲鴻先生,,他多次請求政府保護壁畫,,甚至為了壁畫上曾被人釘上去的幾顆釘子寫了報告。另一位是吳效魯,,建國后他原是北京市第九中學的校工,,發(fā)現(xiàn)法海寺壁畫之后,他主動要求去法海寺看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拼盡全力保護了壁畫,。
“為了防止強光照射,避免壁畫的礦物質(zhì)染料變色,、脫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一直采取封閉式保護方式:將壁畫所在的大殿常年關(guān)閉,,并以玻璃罩將壁畫隔起來,,每天由專人檢測溫度,、濕度,雖然只是最傳統(tǒng),、最原始的監(jiān)測方式,,但三十年來壁畫表層沒有一塊脫落,幾乎沒有變化,。” 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長張占周介紹了壁畫保護情況,。
對此,北京市石景山區(qū)文化委員會文物科科長賈衛(wèi)平也表示,,“壁畫表面已經(jīng)有一層氧化層,,其將外界環(huán)境對于壁畫的進一步侵害擋在了外面,雖然顏色有所改變,,但這層氧化層反而對壁畫形成了較好的保護,。這些年,我們一直想在掃一點脫落部分做化學研究,,每天都在觀察,,甚至有時候還希望過能有很小的一塊油彩掉落下來,但多年過去了,,竟然沒有一塊脫落,。也就是因為沒有實物研究,所有儀器也都不敢用,,壁畫保護只能維持傳統(tǒng)的保護方式,。”
對于如此精美的壁畫,每年法海寺壁畫的參觀人數(shù)卻不超過1.2萬,。精美的壁畫為何沒有引來大量的參觀流?
對此,,張占周苦笑了一下,“并不是沒人想來看,,除了散客參觀,,很多藝術(shù)院校都與我們聯(lián)系,想讓學生來參觀,、臨摹,,但壁畫承受不了大量的參觀人流。我們根本不敢做宣傳,,參觀者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都會破壞壁畫所需的恒定物理環(huán)境,,對壁畫所造成的影響都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尤其是濕氣重,、溫度高的三伏天更是保護的重中之重,。而目前我們控制大殿溫、濕度主要靠除濕器,。因此,,我們只能嚴格控制參觀人數(shù),。”
舒乙表示認同,“法海寺確實保護得不錯,,這跟人流量少是有關(guān)系的,。”
復制、拍攝和數(shù)字掃描,,探路前行
“我們并不是不想讓人們一睹壁畫的真容,,但是不管怎樣,營造有利于保護壁畫的物理環(huán)境肯定是第一位的,。再多的宣傳,,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張占周表示,。
張占周介紹,,“這些年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壁畫,我們也在不斷嘗試,。例如,,近年,法海寺組織專家,、畫師以珂羅版技術(shù)1:1復制的壁畫,,這一壁畫被安放在寺內(nèi)藥王殿墻上,可敞開門供更多的公眾觀看欣賞,。”
與此同時,,為了加強壁畫文化及藝術(shù)成就在公眾中的普及,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正計劃以三維矩陣技術(shù)來將壁畫藝術(shù)帶出山門,。“我們正在研究以高科技手段,,將壁畫的影像及圖片資料帶出法海寺,走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如此精美的壁畫。”張占周對未來如是規(guī)劃,。
賈衛(wèi)平對此解釋道,,由于壁畫不可移動,1993年我們做過一次比較原始的照片拍攝,,出過一本畫冊,,但這些僅有的資料并不能滿足走出去的需求。下一步我們計劃以數(shù)字掃描的方式,,做出三維矩陣的效果,,但目前還在論證階段。要想實施數(shù)字掃描,,有一個前提,,是將壁畫可能受到的影響降到最小,,才會正式實施。
張占周表示,,未來將通過融入互聯(lián)網(wǎng)+理念,,讓壁畫借助科技手段活起來、走出去,。
其實,,對壁畫的復制、拍攝和數(shù)字掃描,,既是讓文物在保護中發(fā)展,,也是一個傳統(tǒng)經(jīng)典藝術(shù)去魅,走向大眾的過程,。
記者手記:講解,,就是這么有個性
在進殿參觀壁畫之前,記者還發(fā)現(xiàn)了件趣事,,每位講解員在接待游客時,,都會詢問其職業(yè)背景和興趣愛好。難道看壁畫還需要什么特殊身份?
一了解,,才知道,,法海寺的講解有個特點。每位講解員都會針對聽講者的喜好和特點以及自身的理解,,從繪畫技巧,、服飾文化、佛教文化,、歷史沿革等多個方向展開講解,。這樣,每個游客都能聽到為自己量身定制的講解詞,。
在采訪中,,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長張占周笑著說,“我們在編的正式職工只有9個人,,從所長,、副所長到普通員工,每個人都有一套個性化的解說詞,,忙的時候,,連食堂的炊事員都是金牌講解員”。
這點倒確實不假,,記者在采訪中,,偶遇了兩位講解員,他們的解說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展開的,。其中一位工作了多年的講解員還拿出與參觀者交流所得以及自己研究心得跟新的參觀者分享,。如壁畫中出現(xiàn)的一種花被講解員理解為百合,,后經(jīng)一位前來參觀的植物愛好者“翻案”,才知是萱草,,也是常說的忘憂草,。不斷翻新的講述就這樣吸引著眾多參觀者流連忘返……(北京參考記者 徐晟 詹萍萍文/并攝)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壁畫 互聯(lián)網(wǎng)+ 佛教壁畫 壁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