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齊白石多次出來為關良畫藝辯護
■上世紀70年代末關良與夫人在廣州,。
■關良 擊鼓罵曹 郭沫若題字
簡介 關良 (1900-1986),字良公,。生于廣東番禺,曾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等。
“1917年2月,,陰歷剛過正月十五,,我隨二哥在上海登上日本輪船。初次離家,,雖有二哥細心關照,,仍覺想家。在夾板上西望祖國,,幾次掉下熱淚……”關良生前在一次采訪中講到自己少年負笈東洋的細節(jié),,盡管彼時依依不舍故土,但就是這整整五年的游學,,決定了這個廣東番禺人一生的走向及藝術的高度,;其在日本對西方現代藝術的領會所產生的宏闊的藝術視野,更是決定了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勢必發(fā)生廣泛的影響,。
1924年,,他在上海寧波同鄉(xiāng)會舉辦首個畫展,聲名由此鵲起,,被郭沫若,、郁達夫等激進作家組成的著名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聘為美術編輯,,同時為郭沫若主編的《創(chuàng)造》雜志畫插圖和封面設計。1927年他又隨郭沫若參加北伐戰(zhàn)爭,,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藝術股股長,。
在關良廣闊的人脈關系中,不得不提及他與齊白石的交往,。在《關良回憶錄》中,,可以讀到《問藝齊老》章節(jié),文中提到了關于他與齊白石交往的舊事,。
據關良文中所說,,1956年他來京開會,,與李可染一同拜見了齊白石,。齊白石不僅對他印象深刻而且現場作畫,相見甚歡,。此書刊載了齊白石贈予關良的作品兩幅,,一幅為《螃蟹》,另一幅為《松鷹》,,皆為齊白石常畫的題材,。在《螃蟹》的畫作上,齊白石題跋:“良公老弟同道,,九十三歲白石璜請講,。”
關良回憶說:“全國解放后,文化部門的一些同志,,對我的畫褒貶不一,,有的還持否定態(tài)度……齊白石多次出來為我辯護,齊老先生侃侃而談,,認為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而且自成一派……在齊白石先生道義的支持下,1956年我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次個展,。”這次展覽非常成功,,觀眾紛至沓來,戲曲名家梅蘭芳,、畫家李苦禪等都給出了頗高的評價,。而后,1957年,,關良與李可染代表中國到當時的德國訪問,、寫生,開啟了他們藝術的新旅程,。
藝術軌跡
1912-1917 在南京金陵中學讀書,。
1917-1922 赴日本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讀書,,畢業(yè)后回國。
1927-1928 隨郭沫若參加北伐戰(zhàn)爭,。
1930-1933 在武昌藝專任教
1936-1937 應劉海粟之邀,,再次到上海美專任教。
1940 在成都舉行第二次個展,,以善畫戲劇人物形成特色
1945 在重慶參加“中國現代繪畫展覽”,,抗戰(zhàn)勝利后回杭州。
1956 在北京及天津舉辦個展,,張仃寫前言,。
1957 與李可染作為文化部派出的藝術家代表,前往德國訪問,、寫生,、辦展、出畫冊,。
1959-1960 先后任中國美協理事,、上海美協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1981 應邀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講課,。
1983-1984 經香港去美國探親訪問。
軼事
郭沫若再三鼓勵關良
早在1924年,,關良便與郭沫若在上海結識,。兩人相見,相談甚為投機,。由此,,兩人成為親密的朋友。郭沫若毫無保留地向關良推介自己的廣泛人脈,,并在關鍵時刻給予實際的幫助,。
1941年春,關良應聘去成都技藝??茖W校,,發(fā)現該校人事復雜,決計放下教職訪問敦煌以開眼界,,但籌資仍需靠展覽,。關良將此決定及困境告知郭沫若,郭老為他再三鼓勵,,說:“這(戲劇人物)是你的獨創(chuàng),,要堅持走自己的路。新作品出世,,肯定碰到很多困難,,有的人不一定理解他,、接受他。你多畫些,,我支持你,!”
郭沫若為關良的幾十張畫題了字,又讓他去找茅盾,、葉圣陶,、老舍,請他們題了畫跋,。結果,,這次展覽上,關良賣掉了40多幅畫,。此時,,郭沫若還還撰寫了《關良藝術論》,肯定其“人格高,,畫格更高”,,向社會介紹并推廣他的繪畫藝術,。
自由談
關良是藝術家中的藝術家
畫作是藝術中的藝術
■吳洪亮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
剛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落下帷幕的“高妙傳神——關良繪畫藝術展”,,是我們“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據我所知,,很多普通民眾都來看這個展覽,,這讓我們非常高興。關良的藝術已經突破了藝術小圈子的觀賞,,而擴及到大眾認知的范疇,,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說明我們的大眾審美已經在提高了,。
最近一年來,,關良的市場反響非常火,,所以,,有媒體說我們做這個展覽是“市場倒逼學術”。我以為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因為,,這個展覽我們已經籌備兩年多了,只不過正逢關良市場火熱,,太湊巧了,。但我深信,關良的藝術造詣被人所認可,,是遲早的事情,。
在我看來,,關良是藝術家中的藝術家、他的創(chuàng)作是藝術中的藝術,。他的畫面太具藝術的純粹性了,。就風格而言,他始終保持“生”的狀態(tài),,一直到終老,,這非常可貴,。而很多藝術家卻輕易地從“生”轉到“熟”,,品格也就自然下降。
從嶺南走出來的關良,,獲得了眾多成才成名的機會,,去日本留學、受郭沫若提攜,、結交齊白石,、“混跡”上海與杭州……這樣的文化圈子顯然是嶺南本土所不能提供的。翻開美術史,,其實,,關良不過是走出去的大撥嶺南畫家中的一個個案而已。且不說“二高一陳”,,還有林風眠,、賴少其、陳大羽,、丁衍庸,、鄭錦……其中,一些人是被歷史所遮蔽而最近十來年才發(fā)掘出來的,。他們再被發(fā)現,,改寫了人們對嶺南畫壇的認識與理解。
僅僅從這一點來看,,廣東根本不缺人才,,再加上廣東人富有開拓精神與踏實勤懇作風,能夠各地域施展拳腳也就不奇怪了,。走出來的廣東人,,都特別戀鄉(xiāng),那種骨子里對“根”的眷戀是特別強烈的,。所以賴少其晚年還回廣東,,也就不奇怪了。目前北京也有一些廣東的藝術家,,也都非常懷念家鄉(xiāng),。我的籍貫是廣東茂名,,但是在北京出生長大的,對他人從來都是自稱廣東人,。
現在,,從廣東走出去的藝術家亦不在少數。但我認為,,在信息化時代,,藝術家處在哪個地域已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最關鍵的是自己有沒有廣闊的文化視野,,有沒有把自己放在全國與全球的邏輯中進行創(chuàng)作,。我們現在少了前輩們行萬里路的艱辛,就更需要讀萬卷書,、增擴視野的歷練,。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關良 齊白石 郭沫若 藝術 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