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用核心價值找回走丟的幸福感
——2015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九
原創(chuàng):人民網評:用核心價值找回走丟的幸福感——2015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九
“現(xiàn)在有的農民有車有房有存款,,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為什么幸福感卻沒有同步提高,?”3月9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南省代表團審議時,,來自湖南省慈利縣零溪鎮(zhèn)象鼻嘴村的代表向平華講述了他的困惑和擔憂。這一聲感嘆,,攪動中國輿論場的波瀾,,在會場內外引發(fā)一片熱議,。
生活好了,,幸福感卻“失聯(lián)”了。這當然不僅僅是中國農民的苦惱,。3月2日,,央視重磅首發(fā)了《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國民大數(shù)據:2015年,全國只有40%的受訪家庭感到幸福,。在大調查的104個城市,,300個縣的樣本中,居民幸福感最強的5個省會城市和5個地級市,,無一例外皆不是經濟發(fā)達的一線城市,。簡單說:沒錢,肯定不幸福,;光有錢,,也不等于幸福爆棚。
向平華代表認為,,農村富人不幸福的根源,,在于“不讀書、不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懂感恩和珍惜”,。當然,,中國農民的日子雖然越來越好,但物質層面還有更美好的愿景值得追尋,。幸福感之所以“拖后腿”,,恐怕在于三個層面使然:一則,中國農村剛從匱乏年代走出來,,對物質稀缺的痛感更為深刻,。在行進的路上,很容易物質化,、物欲化,。二則,中國農業(yè)生產效率隨著技術手段進步而大幅提升,,農民有時間去思考精神層面的問題,,精神文化需求就成為不可忽視的剛需。三則,,中國農村社會結構也在調整轉型,,社會流動與人口遷徙解構著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需要新的價值皈依,。
眼下,,既要建設新農村,亦要留得住鄉(xiāng)愁,。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在中國農村物質文明發(fā)展的路上,不能走丟了精神文明建設,。民俗信仰,、鄉(xiāng)約民規(guī),文化水土,、田園情懷,,從好家風到口述史,從文化傳承到資源盤活……農村的文化內生力,,是農民幸福感的泉源,。農村如此,城市也一樣,。“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歷史以來,,經濟強國不等于文化大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幸福感,,也必然要仰仗精神文明建設的力量,。
全面小康,離不開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根本遵循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僅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也扎扎實實提升著公民的幸福感,。正如向平華代表所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解決一些農民群眾幸福感缺失和傳統(tǒng)道德文化缺失的好抓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所謂血脈,,即是承續(xù)民族情感、心理認同,、價值認知的意識構建,。
有網民總結公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徑:踐行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幸福中國夢,。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宣示中國價值,,也許未必能立竿見影改變什么,,但遲早會兌現(xiàn)為心理層面的“獲得感”,,從而讓每個中國人,在火熱的改革中,,感受到心靈的幸福與欣悅,。
編輯:水靈
關鍵詞:核心價值 幸福感 兩會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