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彩陶地母——馬廠型彩陶
有蛙形圖案的彩陶罐
安特生在甘肅和青海,,用兩年的時間一共發(fā)現(xiàn)了50多處文化遺址,,他提出了仰韶、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文化等分期,為中國古代的陶器提供了多種形式,。
和半山型一樣,,馬廠型彩陶的出土地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出土于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廠沿,,另一說是出土于青海省民和縣的馬廠塬,,現(xiàn)在這兩處都是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地,大約與半山型同期,。馬廠,、半山和馬家窯的彩陶同屬于馬家窯文化,是不同的類型,。
與半山的精致規(guī)整相比,,馬廠型的彩陶就顯得簡略多了,在紋飾上顯得馬虎,,草草從事,,一揮而就的東西多了,留給后世以一種浮皮潦草,、漫不經(jīng)心的感覺,。有的彩繪圖案簡直就是寥寥數(shù)筆,幾下就涂成,,甚至線條都不勻稱,,圖形也不完整,令人在視覺上有粗獷,、率真之感,。曾有人提出,馬家窯型是中國工筆畫的先祖,,而馬廠型則是中國寫意畫的鼻祖,,它的那種逸筆草草給了后代的中國文人畫以啟發(fā)。
有一件陶罐,,它是一件器皿,,卻又是一件藝術(shù)品。它口小頸短,,平底,,腹部圓鼓,邊沿上有兩個對稱的系耳,。陶罐最大鼓起的腹部上用捏泥堆塑的方法做了一個女性的淺浮雕形象,,她全身赤裸,頭臉?biāo)茉诠薜念i部上,,五官俱全,,頭發(fā)披散,,表情很痛苦。人體的腹部是借用了膨脹的罐腹部而做成的,,胸前有突起的雙乳,,下有肚臍,顯然她是個孕婦,,正分開雙腿,,伸出雙手來緊捂著被特別夸大的陰部,表示正在分娩生育的痛苦過程,。這個女人是用捏塑的方法做成,,是一種附著在罐體上的浮雕,還用黑彩加畫了一些圖案,,它們有的蓋住了女性浮雕,,有的加深了女性的形象。
裸體的女像,,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會中都有出現(xiàn),,奧地利的維林多夫地區(qū)曾經(jīng)出土過一件豐乳肥臀的孕婦小塑像,被稱之為“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印度有著生育過五百個子女的“鬼子母”神,,有著生殖力旺盛的藥叉神,非洲木雕作品中更是多有孕婦的雕像,。中國八千年前的紅山文化中就有過裸體的陶塑孕婦女像,。無論在什么社會里,總是祈求婦女能夠多生育,,以求種族繁衍,。這些裸體的婦女形象,并不能被視為是淫蕩的裸體女像,,在原始人眼中,,她們帶有原始宗教或巫術(shù)的意義來降臨人間,能給部落帶來子孫,。而在原始人的眼中,,豐饒的大地上能夠生長出萬物,給他們提供生活資料,,大地就等同于能夠生育的母親,。他們祈求大地能夠像生長植物一樣給母親以福佑,于是產(chǎn)生了地母崇拜,,以孕婦的形象來代替地母,。這反映了母系社會中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
馬廠的彩陶中,,蛙的形象又出現(xiàn)了,,但它并不是半坡時寫實的蛙,,也不是馬家窯時圖案化了的蛙,而是一種顯現(xiàn)怪異狀的蛙,。馬廠的蛙沒有腦袋,只有四肢和身體,,四肢被拉得很長,,呈折角狀,肢端還突出了長長的指爪,,具有一種神秘的怪異狀,,既像蛙,也像人,。這種人形的蛙叫谷神,,是借青蛙多產(chǎn)的生殖功能來祈求田里能夠多生產(chǎn)谷物的。在那只陶罐上,,女人體的下方,,就畫著一只圖案化的蛙身,“蛙”和“娃”諧音,,畫蛙就是求娃,。這樣一件雕繪結(jié)合的作品顯示了當(dāng)時的一種生殖崇拜,以婦女的生育來象征著豐收或祈求種族繁衍,??赡苓@只罐子是裝種籽的,因為種植與生育的功能相同,。陶器產(chǎn)生于農(nóng)耕社會,,是為了儲存植物種籽或糧食而制作的,把孕婦的形象塑造在器皿上,,是寄托了原始人對生殖的一種祈求和希望,,它并不等同于一件普通的裝飾或玩具,而是有意味的形式,。
中國的彩陶從8000—9000年前開始發(fā)軔,,到馬廠型時已是“開到荼糜花事了”,在經(jīng)歷了5000年的漫長時光后,,開始出現(xiàn)衰頹,。這時的中國東部,黑陶已經(jīng)出現(xiàn),,青銅器已開始使用,,制陶使用了機(jī)械輪,隨著陶器制造速度的加快,,彩陶的質(zhì)量也隨之下降,。這時的社會貧富階層已經(jīng)開始分化,,女性社會已快解體,圖騰的崇拜也快接近尾聲,,所以這時的彩陶開始下滑,,逐漸把地位讓給其他陶器,它的繪制紋樣也開始簡陋粗放了,。馬廠型的彩陶既繼承了半山型的繁復(fù)豐富,,但在它之前的那種精心制作、匠心彩繪,、充滿生氣,、自由舒暢、天真純樸的風(fēng)氣已經(jīng)遠(yuǎn)逝無存了,。(學(xué)術(shù)主持/撰文:王川 江蘇作家,、畫家)
人形蛙谷神紋的馬廠彩陶
捏塑裸體孕婦紋彩陶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彩陶 馬廠 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