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記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
國家興 典籍幸——記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
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
“宋版書,宋版書,還是宋版書,!”走進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展廳,,很多讀者感嘆不已:存世不多的宋版書,平日難得一睹真容,,而此時此地,,近百部宋元版古籍盡收眼底,。從9月起,,全國40余家公藏單位、30余位私人藏書家的330余種珍貴古籍在這里集中展出,,不僅是宋元版,,秦代竹簡、隋唐寫本,、明清舊槧同樣琳瑯滿目,。對很多愛書人來說,,這種享受近乎“奢侈”,。
在展場中,,人們討論著經典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對那些跌宕起伏的藏書故事津津樂道。典籍的聚散離合,,折射著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這些飽經風霜的典籍,,如今安置于展臺之中,,任世人欣賞品評,。因為國家興,,才有典籍幸,。
四海澄清,,化私為公
《陶淵明集》《陶靖節(jié)先生詩》,,兩種陶淵明著作在展廳里比鄰而居,,一種是宋版,另一種還是宋版,,都是歷代藏書家競相追逐的對象。每種書的卷首都鈐著密密麻麻的藏書印,,那是勝出者留存的紀念,。在累累朱痕中,,“黃丕烈”“士禮居”“陶陶室”幾枚印章同時鈐在兩種書上,指明了它們曾經共同的主人——清代藏書家黃丕烈,。
黃丕烈先是購得宋版《陶淵明集》,,而后就一直關注著《陶靖節(jié)先生詩》的去向,。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他終于如愿以償,,用一百兩銀子買到此書,。因為這兩部陶集,,黃丕烈把自己的藏書室命名為“陶陶室”,。
宋刻本《荀子》 資料圖片
這兩部書另一個相同的藏書印是“周暹”——它屬于藏書家周叔弢。周叔弢求書的歷程同樣坎坷,。在黃丕烈之后,,“兩陶集”曾一度歸屬山東聊城海源閣主人楊以增,。20世紀20年代末,國勢衰弱,,戰(zhàn)亂頻仍,,海源閣藏書陸續(xù)散出,。1931年,,周叔弢買到《陶淵明集》,而《陶靖節(jié)先生詩》則在書商王子霖手上,。因為知道周叔弢希望將“陶陶”二書分而復合的心愿,,王子霖趁機抬價,。愛書心切的周叔弢,,無奈以4000元的高價買到此書,。
歷史上曾經擁有這兩種珍本秘籍的藏書家,有的希望“子孫永寶用之”,有的希望將其帶到墳墓中殉葬,。而周叔弢的心愿是將他平生搜集的善本歸為國有,。他告訴子孫:“然數十年精力所聚,,實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孫私守之,。四海澄清,,宇內無事,,應舉贈國立圖書館,,公之世人,,是為善繼吾志,?!?/p>
1952年,,新中國成立的第四個年頭,,周叔弢把“兩陶集”等700余種善本捐獻國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對他說:“您把最心愛的‘兩陶集’都獻了出來,,真是毫無保留,,難得!難得,!”
鄭振鐸鼓勵藏書家捐獻圖書,,也一直主張自己的藏書同樣屬于國家。他說:“學是公物,古物是公器,,亦萬難把持在一兩個人的手中。為了愛護古物,,發(fā)展學術,也應化私為公,?!?958年,,鄭振鐸因空難犧牲,為了完成他的遺愿,,家人將其畢生收藏的圖書全部捐獻國家,。
和周叔弢、鄭振鐸一樣,,新中國成立后,,鐵琴銅劍樓主人、常熟翁氏后人等一批藏書家,,帶著滿腔愛國熱忱,,將所珍藏的古籍或捐贈或轉讓給國家,那些曾經秘藏于私人藏書樓少為人知的珍稀善本,,如涓涓細流匯入國有圖書館,,成為國人共同的財富。
通力合作,,典籍回歸
在展覽中,,兩冊《永樂大典》相鄰而置,一冊蓋著俄文的印章,,另一冊則寫上了德文字母,。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趙愛學翻查過,在國圖的記錄中,,有52冊《永樂大典》被登記為“外交部轉蘇聯中央列寧圖贈1954.6.17”。這些《永樂大典》,,不僅大多蓋著列寧圖書館的俄文館藏印,,而且有“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藏”或“滿鐵圖書之印”“大連圖書館藏”印——它們是日本人占據東北時大連滿鐵圖書館的舊藏。1945年,,大連解放,,這些《永樂大典》被運往蘇聯,。1954年6月,,經由外交部從蘇聯中央列寧圖書館轉歸北京圖書館,也就是今天的國家圖書館,。
被寫上了德文的《永樂大典》,,是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訪華時交還的三冊《永樂大典》中的一冊,。它們由萊比錫大學從科隆一家書店購得,。有學者研究,,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是一個德國軍官將這三冊《永樂大典》帶走的,。
成書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的《永樂大典》,,原本有11095冊之多,。嘉靖年間摹錄的一部副本,與正本格式,、裝幀一致,。繼正本不知所蹤之后,《永樂大典》副本被這人偷幾冊、搶幾冊,,再被那人燒幾冊、毀幾冊,,現在已知的僅有400余種,,而且分散在世界各地,。
宋刻本《陶靖節(jié)先生詩》 資料圖片
明代藏書家葉盛說:“夫天地間物,以余觀之,,難聚而易散者,,莫書若也?!毙轮袊闪⒑蟮膸状鷪D書館人,,雖然明白“聚書”之艱難,但是從沒有停下搜求的腳步,。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當年,正在上海調查古籍善本的全國古籍普查專家組發(fā)現了一冊《永樂大典》,,書主是一位加拿大華裔女士,。幾經周折,2013年,,這冊《永樂大典》入藏國圖,,被視為海外漢籍實體回歸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的海外漢籍回歸,,不止一冊《永樂大典》,。2018年,日本前首相,、永青文庫理事長細川護熙將36部4175冊漢籍捐贈中國國家圖書館,。海外漢籍的數字化回歸成果同樣豐碩?!肮鹧嗑﹫D書館藏中文善本特藏資源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全文影像數據庫”先后在國家圖書館網站上線,;2015年,“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啟動,,牛津大學波德利圖書館藏19冊《永樂大典》等一批珍貴文獻以數字化形式實現了回歸,。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圖書館和全國各級圖書館及相關學術單位,、出版機構一直致力于開展海外中華古籍的調查,、回歸、整理,、出版等工作,。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展以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協(xié)同社會各界,,不遺余力地促進海外中華古籍調查和數字化合作,,對于完善我國古籍存藏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眹夜偶Wo中心辦公室主任林世田這樣說,。
愛書護書,全民參與
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任繼愈的兩封信,,同時在展覽中展出,。一封寫于1982年,另一封寫于2003年,,時隔21年,,內容均與古籍保護有關。
“六月上旬,,因工作需要,,到曲阜孔府查閱有關檔案,收獲不少,。根據見聞,,提出關于妥善保存和充分利用孔府檔案的建議四條(見另紙)?!痹?982年寫給中央領導的這封信中,,任繼愈提出了采用縮微技術搶救珍貴歷史文獻的建議,得到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隨之成立,。因為安全性強、穩(wěn)定性好,,縮微技術至今仍然是保存文獻的重要手段,,全國已有超過15萬種珍貴典籍被拍攝為縮微膠卷。
宋端平刻本《楚辭集注》 資料圖片
2003年的那封信,,是寫給大眾的一封倡議書,,事關珍貴典籍修復認捐活動。信中說:“從今年開始,,國家圖書館開展‘全民參與,,共護國寶’的活動,不是因為國家撥款少了,,而是國家圖書館希望把祖國珍貴典籍和我們每個人的距離拉近,,讓每位國民都有機會直接參與保護中華歷史典籍的工作……國家圖書館還將定期舉辦修復展覽,將修復好的珍貴文獻向大眾進行展示,,以教育我們的后代共同關心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珍貴文化遺產,。”僅兩個多小時,,這次活動就完成了認捐計劃,。
古籍保護,始終牽動著公眾的心,。中國古籍保護協(xié)會會長劉惠平介紹,,自2015年以來,全國145所高校近千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了該協(xié)會組織的“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行動”,,深入全國19個省份的216家基層古籍公藏單位,,完成了146萬冊(件)古籍普查登記。
林世田給出了另一組數字: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全國已有2315家收藏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全國古籍修復人員從不足百人發(fā)展到近千人,。
這些經過普查、修復的典籍,,是政府主導下全民共同參與的成果,,它們正在以各種方式向公眾進行展示,發(fā)揮其教育的作用,,就像任繼愈十多年前所承諾的那樣,。
“了不起,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展場中,時而傳出這樣的贊嘆,,或許是在贊嘆古人,,或許也是在贊嘆今人。
編輯:楊嵐
關鍵詞:古籍 典籍 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