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善本流傳澤后世,,牙簽萬軸待今朝
作者:西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所長,,甘肅省政府文史館研究員 漆子揚
關于善本的界說,,不同語境下稍有差異。葉夢得《石林燕語》說:“書不多有,,而藏者精于??保释杂猩票??!痹谶@個語境下,善本更偏重于學術性,。此外,,善本還可指向文物性。我們常說孤本,、珍本,,一般都是從文物價值上來講的。
雕版印刷以前,,采用謄抄方式傳承古書善本,,極大地限制了善本的流傳,遏制了善本的功用價值,,事倍功半,。到了宋代,雕版印刷鼎盛,,刻書之多,、雕鏤之廣、規(guī)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寬,,都是前所未有的。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古籍善本的應用傳播,。文人閱讀量、古籍需求量空前增長,,民間刻坊逐漸繁榮,,書籍文化隨之興盛。整個宋代的文化水平,,也遠遠超越前代,。然而印書多次,版本易壞,,藏書自珍,,善本世人難見。
在中國古代,,無論學者還是藏書家,,都崇尚善本。善本本身即是精校本,,是古籍中最優(yōu)良者,,傳承著學術的血脈,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盡管歷史上,,書籍多次遭罹厄運,比如秦始皇焚書,、項羽焚燒咸陽宮,、西漢末年赤眉軍燒長安、東漢末年董卓焚燒洛陽,、西晉末年洛陽皇室圖籍損毀,、梁元帝蕭繹焚燒古今圖書、隋禁軍將領宇文化及兵變等,,但中國學術和中華文化依然綿延不絕,。這是因為,總有一大批有識之士不顧身家性命,,搶救古籍文獻,,聚徒授學,,??惫偶瑐鞒袑W術。秦火爇文,,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求書,。《漢書 河間獻王傳》載,,劉德“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在太平軍第二次攻打杭州時,散落民間,。丁申,、丁丙兄弟發(fā)現(xiàn)人們包裝食物的紙竟是《四庫全書》散頁,深感悲切,,遂奮力而起,,搜求搶救八千余冊,約占文瀾閣藏本的四分之一,??芍^天不喪斯文!
新中國成立后,,古籍文獻搶救迫在眉睫,,誕生了一大批劃時代的成果。例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以四部分類法編排,,收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六萬余種。這些書,,散見于各地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單位,,為之編目,,實為不易。從2008年開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一至第五批陸續(xù)公布,。如今,第六批的評審工作也正在推進中,。海外文獻整理工程,,則將遺落海外的明珠拾回拭灰,。《北美中文善本古籍目錄》《海外中華珍貴古籍叢刊》等海外古籍目錄編撰項目正在進行,。尤其是山東大學子海編纂中心,、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鄭杰文先生主持的“子學”典籍合璧工程,首批成果《子海珍本編》第一輯《大陸卷》和《臺灣卷》問世,,引起巨大反響,;2016年,又在國家的支持下啟動“全球漢籍合璧”重大文化工程,,以漢籍整理與研究為重要途徑,,搶救傳世善本,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漢語的國際話語權,。
2007年普查時,全國古籍藏書量有3000多萬冊,。經(jīng)過十年的整理,,2017年全國古籍藏書量已達5000多萬冊。但是,,大部分古籍善本仍未得到妥善整理,,無法發(fā)揮應有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善本“活起來”的進程,。換言之,,善本的修復、整理和傳播事不宜遲,。因此,,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運用新科技,、新方法、新思維,,搶救古籍善本,。
善本的傳承,意義深重,。從知識層面說,,不同年代的古籍承載著相應時期的具體知識,例如明代的軍事著作《武備志》,,可謂設類詳備,、收輯甚全,從兵訣評,、戰(zhàn)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等五個角度,,存錄了古代許多極其珍貴的軍事學資料,為中國近現(xiàn)代軍事學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青蒿素抗藥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東晉善本醫(yī)書《肘后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獲得泡水絞取汁的啟示,,從而成功提取了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獎。
從學術方法看,,古人整理書目,、精校精注的過程,需要耐心與學識,,更需具備深厚的目錄,、版本、???、文字、音韻,、訓詁等相關學養(yǎng),。不管是去偽存真、正本清源,、崇尚善本的嚴謹治學精神,,還是實事求是、無證不信的學術理念,,都對今日之治學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從文化價值講,歷史文化依賴文獻得以傳承,,尤其是人文科學,,善本的整理傳承,乃是一代學術高度的標志之一,。今天我們整理古籍文獻,,傳播善本,不僅能為學術研究提供可靠的資料,,更能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
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古籍善本的保護與傳承也有了全新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今年4月23日,,吉林大學舉辦古籍善本修復技藝體驗活動,。古籍修復師張華表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按照現(xiàn)有人力和現(xiàn)有古籍數(shù)量,,把中國現(xiàn)有古籍全部修復完可能需要800年。目前,,國內開設古籍修復專業(yè)的院校只有幾所,,各種絕技的修復流派,如蘇派的“浴火重生”,、蜀派的“借尸還魂”,、津派的“千波刀”等,大都處于后繼無人的狀況,。好在科學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力的不足。比如京派絕技“珠聯(lián)璧合”,,已融入機器修書之中,。同時還要注意到,讓古籍善本“活起來”,,不僅需要修復,,還需要“醫(yī)療”和“保健”,后續(xù)的妥善保存與流傳同等重要,。
善本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讓它活起來,目的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文化自信的坐標,。從涵蓋范圍上說,,一方面我們對善本的認識、保護與傳承不能局限于漢文典籍,,還要把目光投注到非漢語的善本典籍上,,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相關作品,比如于闐文,、龜茲文的古籍善本,。若要讓這類善本“活起來”,,先要設法讓相關語言“活起來”。另一方面,,讓古籍善本“活起來”,,不僅是形式上的修復,還要從內容上喚醒沉睡已久的文獻,。即使是卷帙完整的古籍,,如果沒有句讀,沒有校注,,沒有校勘,,沒有人閱讀研究,,沒有人宣傳,也是有遺憾的,。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讓古籍善本的保存與傳承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今天,,數(shù)字化的古籍善本圖書館正在逐漸興起,,極大地提高了古籍善本的使用率。即使是珍本,、孤本,,對于研究學者以及普通大眾,也不再遙不可及,。新媒體時代,,名家講堂、知識推送,、軟件應用,、古籍網(wǎng)站等數(shù)字化手段,對古籍善本“活起來”意義重大,。從長遠角度看,,“善本”的界限會越來越寬。許多現(xiàn)在還不是善本的古籍,,將來都有成為善本的可能,。善本應當重點整理,普通古籍的傳承亦不能忽視,。善本流傳澤后世,,牙簽萬軸待今朝,這是恩澤當代后世的文化事業(yè),。(漆子揚)
編輯:楊嵐
關鍵詞:善本 古籍 傳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