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莫高窟與吳哥窟:跨越千年時空的對話
8月31日,,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在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行節(jié)閉幕式上,,1000多名觀眾共同觀看了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共同領略兩座人類藝術高峰的神奇壯美,,共同接受一次海陸絲綢之路交匯的文化洗禮,。
民心相通的高遠立意
原本擔心100分鐘的紀錄片會給人以拖拉冗長之感,,可當精美的畫片投放到大屏幕上,,雄渾的音樂響起時,,千人的現(xiàn)場鴉雀無聲,,縱橫于千年時空,時間仿佛凝固了,。觀眾仿佛穿梭徜徉于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窟莫高窟和世界上最大的寺廟柬埔寨吳哥窟,,如饑似渴地吸收著文化的甘露和滋養(yǎng),100分鐘瞬間即逝,。
“這部片子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獨特的對比視角,找到了兩個文化高峰的對比坐標,,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敝袊鐣茖W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朝戈金一語中地。
《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紀錄片總導演秦川也坦言:“最難的也最需要做的是,,努力尋找兩大世界遺產(chǎn)的文化鏈接,。”遠隔千山萬水,,莫高窟是沙漠戈壁中的綠洲圣景,、千年營造的精神家園;吳哥窟是熱帶雨林中千年久遠的信仰圣地,。如何把它們放在一個交匯的坐標,,一個比照的維度來呈現(xiàn)?
“因為對話,,文明不會消失,;因為微笑,世界永遠和平,?!奔o錄片導演安秋在閱讀大量史料后,找到了莫高窟和吳哥窟共同的“魂”:同為海陸絲綢之路上的重關要口,,都與絲路共興衰,、同榮辱,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形成的亞洲藝術高峰,。要通過兩個文化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lián),,闡發(fā)“民心相通”的時代主題,,進而揭開莫高窟和吳哥窟帶給人類的偉大啟示,體現(xiàn)“一帶一路”的文化底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nèi)涵,。
柬埔寨王國文化藝術部大臣彭薩格娜也被這部紀錄片打動了,,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這部紀錄片,促進兩地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深入交流,。她說,,今年開啟了首屆“中國——柬埔寨文化旅游年”,于柬埔寨而言,,將促進文化旅游增加創(chuàng)收,、創(chuàng)造就業(yè)、消除貧困和促進文化認同,;文化旅游也促進民心相通,,讓柬埔寨充滿魅力,令各國游人欣然前往,,其中中國游客位居榜首,。
開放包容的文明互鑒
一邊是莫高窟第328窟的供養(yǎng)菩薩塑像,端莊沉靜,;另一邊是吳哥阇耶跋摩七世笑臉,,慈悲大氣。現(xiàn)場的大屏幕上,,這兩張經(jīng)典面孔相互遙望,、無聲交流,,烘托了《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主題。
這兩張面孔,,代表兩個世界級文化遺產(chǎn),,雖然藝術風格和生活方式不同,但這兩大文化奇跡卻誕生于同樣的信仰,;同樣在歷史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曾沉寂破敗過,,又同樣在19世紀的文明進步中被重新發(fā)現(xiàn),、傳播、保護,、研究,、欣賞?!皟煽呦嗨频臍v史境遇中,,沉淀了‘一帶一路’沿線文明興衰的歷史反思?!彼囆g總監(jiān)周兵慶幸參與這樣一部作品,,探尋文化之美、歷史之變,。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擔任紀錄片上下兩集的學術主持,,他帶領團隊在柬埔寨,頂著吳哥旱季少見的40攝氏度高溫,,揮汗如雨,,在叢林中拍遍了吳哥六大遺址群。后來又到巴黎吉美博物館探訪兩種文化“艱難的相遇”,?;貒螅麖慕ㄖ?、雕像,、壁畫、圖案等多方面將吳哥窟與莫高窟進行對比,。他總結了文化發(fā)展的密碼:因開放而繁榮,,因封閉而沉寂。明嘉靖年間關閉嘉峪關,,敦煌孤懸關外,,莫高窟“龕亦為沙所埋”;明朝朱元璋“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之后,,海上絲綢之路衰落,,吳哥也繁榮不再。
趙聲良認為,,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
“赴一場千年之約,,做一次跨文明對話?!睘轫憫獓摇耙粠б宦贰背h,,進一步挖掘兩大世界遺產(chǎn)的文化內(nèi)涵,《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由甘肅省政府精心策劃和大力推進,。甘肅省文旅廳廳長陳衛(wèi)中介紹,,今年為期一個月的敦煌“一會一節(jié)”更開放,迎來英國,、意大利,、奧地利、哈薩克斯坦,、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澳大利亞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外交使節(jié),、商協(xié)會代表,,共商絲綢之路國家發(fā)展機遇,共話沿線國家共贏大計,。
延綿千年的文化精神
“在逼仄的機房打磨剪片子時,,我們突然意識到,這像走過了一條朝圣之路,,和莫高窟的畫工,、吳哥窟的石匠對話,和千千萬萬造就了這兩大文明的無名匠人對話,?!睂а蓐熬凑f,在制作紀錄片時,每當想起這些默默無聞的文化創(chuàng)造者,,心里就肅然起敬,。
“敦煌的沙漠中看不到花,但莫高窟的壁畫中卻看到了形態(tài)各異,、五彩斑斕的花”,,紀錄片中再現(xiàn)了少女常沙娜隨父親常書鴻初到敦煌的場景。今年88歲的常沙娜老師看紀錄片時,,眼中泛著淚光,,她說父親和他帶領的有志青年,從大城市來到風沙呼嘯,、荒涼寂寞,、交通不便、生活艱苦的西北邊陲敦煌,,再也沒有回去,,從青絲到白發(fā),最后還獻出了生命,。
三危山下,、宕泉河邊,有一片敦煌研究院公墓區(qū),。這里安葬著常書鴻,、段文杰以及其他20多位敦煌文物事業(yè)的先輩。他們生前守護莫高窟,,逝后也永遠地守護著莫高窟,。
“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把這種精神總結為“莫高精神”,。已在大漠工作56年的她,,研究上,推動敦煌研究院從成立之初的壁畫臨摹與繪畫技法研究,,逐步擴展到了敦煌石窟考古研究,、藝術研究、文獻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等多學科研究,;技術上,推行“數(shù)字敦煌”,,“要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給下一代人,,無愧祖先、無悔后人,這就是擔當,,就是使命”,。
從響徹千年的開鑿聲,到千百萬沒有名字的畫匠和石匠,,再到長眠的守護者,,前赴后繼,文脈就這樣靜水流深,、滄笙踏歌,,文化就這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本報記者 張玉玲 宋喜群)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化 莫高窟 吳哥 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