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嘉峪關長城“修繕記”:從看守到數(shù)據監(jiān)測 精心護素顏
中新網蘭州7月29日電 (記者 丁思)實施搶救性保護長城本體,、開啟長城“身份證”編碼,、設置長城保護員,,再到如今的日常維護、數(shù)據監(jiān)測預防性保護,、長城文化旅游有效結合等舉措,,作為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的甘肅嘉峪關,歷經數(shù)載保護修繕,,讓其境內長城“延年益壽”,,留住歷史的原貌。
舉步維艱的看守和搶救性保護
甘肅嘉峪關市,因關得名,,因企設市,。1958年因“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發(fā)展起來的新興現(xiàn)代化工業(yè)旅游城市,因萬里長城“天下第一雄關”而得名,。其境內長城資源豐富而具有代表性,。
甘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長張斌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說,嘉峪關市境內長城墻體43.6公里,,壕塹12.94公里,,關堡8座,烽火臺和敵臺共49座,,現(xiàn)存體量在全省不是最大,,但其結構類型突出,涵蓋了甘肅明長城所有類型,。
“因長城裸露在野外,,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影響較大?!睆埍笳f,,嘉峪關境內長城主要是夯土墻體,保護存有難度,,在風沙,、雨水、凍融和急劇溫濕度變化等自然因素主導下,,長城存在表面風化,、片狀剝離、坍塌,、酥堿,、裂隙發(fā)育、基礎掏蝕凹進,、沖溝發(fā)育等病害,。
出生于長城腳下的村落,41歲的張斌回憶說,,長城成為童年與伙伴們玩鬧的樂園,,20世紀80年代以前,民眾對于長城保護還沒有概念,,人為破壞的情況比較嚴重。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對嘉峪關關城進行維修保護,80至90年代,,還依次對嘉峪關關城墻體及城內古建筑進行保護維修,。
2006年,中國官方啟動全國長城資源調查,,摸清長城家底,,愈加重視長城資源保護。嘉峪關是甘肅省最早設立專門的長城保護管理機構的市,,1973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對嘉峪關關城及長城進行管理和保護;2002年成立長城保護研究機構——長城保護研究所,?!把膊榭词亍尵刃员Wo,,成為早年長城保護的重點,,雖然舉步維艱,但始終堅持在保護的路上,?!睆埍笳f。
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啟動實施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嘉峪關關城古建筑、墻體及田野長城墻體進行保護維修,,歷時5年,。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嘉峪關關城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保護修繕,也開啟了對當?shù)匾巴夂煌灵L城的搶救性保護,。
張斌說,,搶救性保護階段,設立圍網,、界樁,,對危及長城本體安全的病害進行修繕,消除病害,,解除威脅,。為了最小程度干預、維護文物原貌,,堅持使用傳統(tǒng)工藝進行修繕,,實施過程中堅持“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原材料”的原則,,確保“修舊如舊”,。
截至目前,,嘉峪關對境內長城重點段落實施了以安裝防護圍欄為主的長城本體防護工作,設置境內長城保護標志234塊,,宣傳警示碑77塊,、保護界樁2225個、保護圍網86860米,,聘請了13名長城保護員,。
依托數(shù)據精準修繕:長城本體和載體共護
從此前的探索性搶救保護,到如今的依托數(shù)據來精準監(jiān)測,,實現(xiàn)日常管護和預防性保護,,是張斌對近幾年中國長城保護最深的體會。
“長城資源調查時,,我們對嘉峪關境內43公里長城及周邊每個烽火臺,、關堡、壕塹,、每一段長城都設置了身份證編碼,,這個編碼由區(qū)域代碼、類別碼,、時代碼,、順序碼組成,共18位,?!睆埍笳f,在長城資源調查數(shù)據庫中只需輸入這個身份證編碼,,關于該段長城的文字介紹,、圖片、保存現(xiàn)狀等都有詳盡的介紹,。
當?shù)剡€實施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中心項目,,通過氣象監(jiān)測,、文物本體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安防監(jiān)控,、游客監(jiān)測,、反應性監(jiān)測等內容,創(chuàng)建“風險監(jiān)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模式,,來隨時監(jiān)測關城病害發(fā)展,及時進行治理,、保護,,最大限度減少各種風險因素對文化遺產造成的危害。
張斌說,,如今,,由過去對長城本體的保護,延伸至對長城本體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風貌共同保護,,包括長城周邊的地貌,、沖溝整治、垃圾清理等,,做到本體和載體的共同呵護,。
對此,該研究院還于去年啟動對長城重點點段的環(huán)境治理及個別烽火臺,、關堡的日常保養(yǎng)維護項目,,歷時2年,投資200萬元,。
“通過不間斷地監(jiān)測,、日常保養(yǎng)維護,從源頭解決長城的小病,,治理好了,,就不會生大病,年老的長城才會延年益壽,?!睆埍笳f。
保護和有效利用:長城文化旅游引眾參與
一邊保護,,一邊有效利用,。甘肅注重發(fā)揮長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作用,,盡量讓文物“活起來”。目前已建成和改造了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玉門關陳列中心,、山丹明長城陳列館等長城展示設施,改善了重點長城段落的基礎設施,,實施原狀展示并對公眾開放,。
2003年,“中國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新館在嘉峪關關城下落成開業(yè),,陳列分為長城歷史,、長城軍事、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古今嘉峪關4個部分,,將長城歷史、文物,、藝術和長城研究成果濃縮于一館,,多方位、多角度地全面展示出來,。
張斌說,,經過一番保護修繕,昔日斑駁裂痕,、隨處可見的城墻“傷口”愈合了,,600多年的古老關城雄姿再現(xiàn),也讓嘉峪關成為了吸引海內外游客體驗古老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2018年,,嘉峪關文物景區(qū)就接待游客160萬人次,實現(xiàn)經濟收入1.4億元,。2019年5月,,嘉峪關關城還推出夜游項目,讓海內外游客感受大漠中的別樣邊關,。以長城旅游為代表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為新時期旅游業(yè)注入了文化內涵,也為當?shù)亟洕鐣l(fā)展作出貢獻,。
為更好地保護,、管理、研究和利用甘肅境內豐富的長城資源,,2019年5月31日,,《甘肅省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實施,自7月1日起施行,,通過法治手段推進古長城遺址保護,。
“長城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張斌說,,文物保護不僅需要專業(yè)人員的守護,,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從源頭上了解中華文明燦爛文化,,常懷對文物的敬畏之心,,用實際行動保護共同的文化遺產。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說,,鼓勵開辟長城保護利用示范區(qū)以及建設長城文化公園,,鼓勵社會以不同形式參與保護利用長城,如捐資捐助,、開展志愿活動、認領長城等等,。(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長城 保護 嘉峪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