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永遠年輕的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
《自畫像》 巴黎,1901年末 布面油畫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閱讀》 波格魯,,1932年1月2日 布面油畫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樹下三人》 巴黎,,1907年冬至1908年 布面油畫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藝海擷英】
“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人們常用這句話形容這位人盡皆知,、不斷變幻藝術手法的探求者,。這位西班牙藝術家在91年的生命中,,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chuàng)造力為世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藝術作品,,成為當之無愧的一代藝術奇才,。連他自己都說,,“我變化與移動得太快。你看到的是此刻的我,,而這個我已經改變了,,去到了別的地方。我從不停留在一個地方,,這也就是為什么我沒有風格,。”正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的巴勃羅·畢加索作品展“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連日來觀者如潮,,主辦方貼心地提醒觀眾錯峰參觀,,以便更好地體驗屬于自己的“畢加索時間”。
1983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畢加索繪畫原作展”,,33幅畢加索真跡在中國首次亮相。2011年,,上海世博園中國館展出畢加索62幅原作,,201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畢加索的版畫100幅。而此次在UCCA的展覽基于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的館藏,,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包括34件繪畫、14件雕塑以及55件紙上作品,。展覽重點介紹了畢加索藝術生涯最初30年間藝術創(chuàng)作的全部代表性階段的作品,。為了清晰地展示畢加索在青年時期的藝術實驗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展覽還展出了他1927年至1972年較為晚期的一些作品,。畢加索雖出生于西班牙,,但為了追尋藝術之路,年輕時的他便奔向了歐洲藝術之都——巴黎,,他的許多經典名作都在那里誕生,。
今年3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愛麗舍宮同馬克龍總統(tǒng)會談時表示,,中法在人文交流方面,,既要暢通政府間合作的“主渠道”,也要豐富民間交往的“涓涓細流”,,要充分發(fā)揮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作用,,加強文化、旅游,、語言,、青年,、地方等領域合作,在2021年互辦中法文化旅游年,。作為2019年“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成為新一輪中法人文交流合作中引人關注的藝術項目。
法國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藏品總監(jiān)艾米利婭·菲利普擔任此次展覽的策劃人,。她專為此次中國的展覽構思設計,,開放性的視角和同時存在的畢加索的多種藝術語言,讓觀眾感受到畢加索風格轉變背后的歷史與生活,。這位現(xiàn)代藝術史上極為大膽,、極具原創(chuàng)性而多產的天才的藝術創(chuàng)作軌跡,也逐漸清晰起來,。談及為何選擇畢加索最初30年藝術生涯的作品進行呈現(xiàn),,艾米利婭·菲利普表示,希望以此讓公眾更加容易理解畢加索整體藝術風格形成的過程,。
入口處的粉色展墻上排列著藝術家年表,,這讓排隊等候的觀眾對畢加索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引導著觀眾進入1800平方米的大展廳,。阿德里安·卡迪工作室為此次展覽特別設計的一組半開放式的盒狀空間,,使展覽的6個章節(jié)主題錯落有致地呈現(xiàn)?!昂凶印钡膮⒂^動線都是單向出入,,這些開口與空隙為觀眾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視角和驚喜。每個單元的入口都在外墻印有畢加索的大幅肖像照,,而出口處相對較小,,在內墻貼有藝術家工作、生活的相關圖像,,突顯了每個“盒子”里所對應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階段,。“盒子”間的相互連接,,仿佛邀請觀眾踏上一段段探索畢加索藝術生涯的旅程。
青年畢加索經歷了從學徒時代的學院派現(xiàn)實主義,,到戰(zhàn)后向古典風格的回歸,,從藍色時期和粉色時期交替出現(xiàn)的情感主題,到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原始主義探索等諸多轉變,。展廳中這些創(chuàng)作于1893年至1921年間的作品,,被劃分為六個不同的章節(jié),是畢加索從早期到中期藝術成長經歷的縮影,。
畢加索曾經說過,,“奇怪的是,,我從來沒有像孩子那樣畫畫,從來沒有,,即使在很小的時候,。”在“早期畢加索”這一章節(jié),,聚焦于畢加索自童年時期開始的創(chuàng)作及其早期受到的影響,。13歲時,畢加索創(chuàng)作的《古代石膏像素描習作》便已經展現(xiàn)出他驚人的天資和嫻熟的畫技,。畫中赫拉克勒斯有著雕塑般的線條造型,,運用木炭筆繪制出的陰影增加了畫面的柔和感,也展現(xiàn)出彼時的畢加索對傳統(tǒng)美學的深刻理解,。1859年,,還不足14歲的畢加索創(chuàng)作了《戴帽子的男人》。畢加索一生都保留著這幅早期油畫作品,,它見證了自己學藝期間受到的西班牙藝術的浸染,,但很快他便超越了最初的古典主義影響。
畢加索在拉維尼昂廣場上的巨幅肖像照,,引我們走進展覽的第二個“盒子”——“藍色和粉色畢加索”階段,。藝術家自1901年夏天,放棄了模仿前輩的后印象派繪畫風格,,轉而塑造真正意義上最早的個人風格——藍色時期,。其特點是大量使用藍色,選取感性的主題并在形式中尋求表現(xiàn)力,。根據畢加索自己的說法,,這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始于1901年他的好友自殺,“我想念已經去世的卡薩吉瑪斯,,于是開始用藍色來作畫”,。在極負盛名的《自畫像》中,僅有20歲的畢加索面色枯槁,,臉頰凹陷,,除了嘴唇上的一絲血色,整個畫面籠罩在陰冷的藍色調中,。
同樣的憂郁也滲透進隨后粉色時期的作品中,。1905年間,雜耍藝人成為畢加索的重要創(chuàng)作主題,,除了延續(xù)此前矯飾主義風格的身體變形扭曲,,他還通過丑角阿爾列金的形象逐漸確立了最初的藝術身份。同時期的雕塑《瘋子》中,小丑生動的形象,、調皮的微笑展現(xiàn)著表演性和裝飾化的世界,。1906年,隨著粉色逐漸變?yōu)轸魃?,隨著畢加索的戈索爾村莊之旅,,風格轉向,他對形式和空間的粗糲簡化,,預示著一場造型革命即將到來,。
1906年秋天,畢加索繼續(xù)著簡化形式和空間的探索,,并且不知不覺地走上了一條藝術變革之路,。“驅魔人畢加索:《阿維尼翁的少女》的革命”這一章節(jié),,展現(xiàn)了多幅他為了創(chuàng)作《阿維尼翁的少女》所作的習作,。據說,《阿維尼翁的少女》的創(chuàng)作經歷了700多幅構思后才形成,,草稿整整用了厚厚的16大本,。這些習作中不再模仿現(xiàn)實,而是組合連接基本形狀,,運用緊密線條將色彩搭配限制在赭色調的氛圍中,。《阿維尼翁的少女》被視為現(xiàn)代藝術史上里程碑意義的巨作,,畢加索在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年僅25歲,。當時的他還只是旅居巴黎的年輕藝術家,在蒙馬特高地租用著狹小的工作室——日后被稱為現(xiàn)代藝術搖籃的“洗衣船”工作室,。
從展覽的第四章節(jié)“立體主義者畢加索”中可以看出,,藝術家對“標志物”等符號元素的運用催生出了立體派作品?!稄椔恿值哪凶印繁闶欠治隽Ⅲw主義的代表作,,盡管它有些晦澀難懂。一系列灰粽色調的小平面組成畫面,,樂器音孔,、音譜等符號被畢加索稱為“標志物”,幫助我們破譯構圖的含義,,密集重疊的三角形和新月形,,通過一系列類似軀干和頭部的三角形傳達出演奏者的形象。
在“多變畢加索”章節(jié),,是藝術家對古典的致敬,、引用與革新。除了《戀人》《習作》等作品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探索外,,1919年畢加索接受邀請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出品的舞劇《三角帽》設計的舞臺布景,、服裝和幕布格外引人注目。在妻子奧爾加的陪伴下,,歷時兩個月,,畢加索創(chuàng)作出這些具有經典現(xiàn)代性,又浸潤著西班牙風情的跨界之作,。
展覽的尾聲,,來到西班牙小廣場般的空間中?!堕喿x》《頭頂甕罐的女人》《吻》等畢加索較為晚期的一系列經典繪畫和雕塑作品,,體現(xiàn)了貫穿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主題和基本原則。
“我本想成為一個畫家,,然而我卻成為了畢加索,。”在展覽出口處印刻的這句話,,或許是這位天才藝術家一生最好的注腳,。
(記者 田呢)
編輯:楊嵐
關鍵詞:畢加索 藝術 作品 展覽 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