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發(fā)現(xiàn)——老物件里的京味文化
王金銘介紹老式電餅鐺,。鄧夢芳攝
陳列室只有40平方米左右,兩邊的玻璃展柜,、中間的八仙桌上擺滿了從19世紀80年代至改革開放前百余年間京城老百姓的各類老物件,,共1300余件。大到條案,、太師椅,,小到手鈴、熨斗,、水氽兒,、掛畫、煤油馬燈,、繡花鞋……雖是尋常百姓家的物件,,卻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王金銘隨手拿起一個“烙糕子”模具,,里面雕著金魚紋飾,,“這個代表著‘吉慶有余’‘富富有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諧音文化”,。桌子上的響器也有講究,。王金銘搖動一個銅環(huán),發(fā)出清脆的聲音,,“這叫‘虎撐’,,是過去郎中用的,,在胡同里搖一搖,,就知道郎中來了。要是直接問誰得病了,,多不吉利,。各行各業(yè)都有一套規(guī)則,這就透出一種文明?!?/p>
從走進陳列室開始,,就像在熟人家做客一般,參觀者可以聽王金銘打一段快板,,或是穿上舊式服飾拍照留念,。王金銘回憶說,曾經(jīng)有一對90多歲的老夫婦來參觀,,老大爺指著一頂清朝的官帽,,神情激動地講起往事。老太太告訴王金銘,,老大爺從前在故宮里教過武術,,后來他患上老年癡呆癥,是這些老物件喚醒了他漸行漸遠的記憶,。
“有一次一群幼兒園的孩子聽完講解后,,在門口遲遲不肯離開,撲上來摟著我的脖子,,抓著我的衣裳,。”說起這一幕,,王金銘滿臉洋溢著笑容,,“那一瞬間,我覺得這輩子不遺憾了,。孩子是純真的,,對這兒喜歡不喜歡是直接的表露?!?/p>
除了收藏,、展示這些承載著民間記憶的老物件,王金銘和他的發(fā)小兒還經(jīng)常去地壇廟會,、鼓樓,、八大處等地進行民俗表演,并走上中國民間春晚和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他還參與了史家胡同博物館的“胡同聲音”項目,,錄制的響器聲和叫賣聲原汁原味。
有參觀者留下感言:“王師傅相當熱情,,從京城舊景到百姓民生,,讓人既陌生又倍感親切的老北京畫面浮現(xiàn)在腦海中。之前看《國家寶藏》,,驚嘆于泱泱華夏的文化瑰寶,,今日參觀這民間的老物件展覽同樣感慨,,這百姓生活的點滴記憶,不也同樣是國家寶藏,?”
“是啊,,這些看似很簡單的物件,其實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勞動智慧的結晶,?!蓖踅疸懻f,“很多人看我守著這個屋子,,跟我說‘你真傻’,。但社會學上不是說要自我實現(xiàn)嗎?這就是我的追求,,讓平民的實物登上大雅之堂,。”
編輯:楊嵐
關鍵詞:金銘 物件 老式電餅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