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清明物候 沾衣欲濕杏花雨
清明物候 沾衣欲濕杏花雨
清明柳色如煙,。
泡桐,。
杏花,。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大約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春分過后的十五日,。自唐代后,,清明便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日,,人們祭祀,、掃墓、踏青的風(fēng)俗傳習(xí)至今,,春風(fēng)化雨,,萬物皆顯。
此時此刻山野皆綠,,滿目繁花,,對于一個成都人,掃墓踏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三月三為古之上巳節(jié),,《論語》說:“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唐宋后,上巳踏青之風(fēng)已化為清明之俗,。成都人自古就愛游賞玩樂,,何況清明踏青還符合先賢的諄諄教誨,。元代,華陽人元費在《歲華紀麗譜》中說:“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元費總結(jié)了成都人骨子里的自帶屬性:喜游賞,。這個總結(jié)如此深刻,,以至穿越千年而越發(fā)清晰。
蕩過了秋千,,祭祀了蠶神,,趕過青羊?qū)m花會,趁著清明前后春風(fēng)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少年們急匆匆穿起了單衣,,鮮衣怒馬地出了城。卻未曾想到,,清明時節(jié)天氣轉(zhuǎn)臉又變,,正趕上突如其來一場杏花雨。正所謂“三月初,,寒死少年家”,,清明物候又有怎樣的一番風(fēng)致呢?
一 杏花遇見清明的雨
無需任何風(fēng)吹雨打,,每到清明前后,,川西的杏花、桃花,、李花,、海棠花都開始紛紛落落,下起一場華麗的花瓣雨,。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杏花總是想著在清明的綿綿春雨中,,給外出踏青的你一個纏綿美麗的意外,,杏花并不算是屬于清明的代表植物,清明期間,,只要哪怕是下一點點小雨,,你便自然而然地會想起杏花?!罢匆掠麧裥踊ㄓ?,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總是會和清明的雨聯(lián)系在一起,。
春分后,川西的杏花就進入了最美的花季,,杏花是川西山野平原春色的標(biāo)志,。杏是古老的中國植物,《莊子·漁父》中說:“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杏壇便成為了后來夫子講學(xué)之地,。農(nóng)歷二月杏花開放,稱“杏月”,,古時科舉放榜時正是杏花盛開之際,,因此又被稱為“杏榜”。
赴過杏園宴,,聽過天樂聲,。才華車載斗量的蜀中文豪蘇東坡也曾經(jīng)“杏榜”得意。多年以后,,相濡以沫的元配發(fā)妻王弗卻撒手而去,,經(jīng)過長期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蘇東坡回想起了家鄉(xiāng)的杏花,,還有發(fā)妻當(dāng)年在朵朵杏花叢中蕩著秋千的美好場景,。那一年的清明尚未到來,在街坊間就已豎起了秋千,,紛飛的細雨中,,杏樹梢頭淡紅色的花蕾一個個地打開,粉白微皺的花瓣,,鮮紅反折的花萼,,紅白相間如被胭脂暈染?!坝牿笔枋杞?jīng)潑火,。巷陌秋千,猶未清明過,。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p>
又是一年的清明,,杏花雨紛紛飄零,這種睹物思人的懷念,,總會深深地埋在許多人的內(nèi)心,,溫柔而又美好,。
二 桐花盡落已成追憶
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說起清明物候,,今人常不分地域南北便會提起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贝笾乱馑急闶窃谇迕鬟@個時節(jié)先是泡桐花開放,接著因為氣溫上升喜陰田鼠都躲洞中,,最后便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只是這記載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七十二候多以黃河流域的物候觀察為據(jù),,華夏大地跨越幾個氣候帶,,同一區(qū)域更有海拔差異,七十二候之說本就做不得真,,亦是古時文人筆墨游戲,,川西的物候亦自有其規(guī)律。
成都的泡桐盛放在春分前后,,每年的三月中旬,,成都錦江兩岸的泡桐便已是一樹繁花,紅星橋頭已盡是泡桐花濃郁悶人的香氣,。泡桐花有著巨大的紫色花冠,,漏斗狀鐘形,花冠腹部通常有兩條皺褶,,在皺褶隆起處為黃色,,花冠內(nèi)面常有深紫色斑點。很早以前街巷院落里一樹花開泡桐曾經(jīng)是小朋友們的最愛,。那是因為這桐花富含花蜜,,而且這花蜜超好吃,小時候,,最愛爬到泡桐樹上摘下泡桐花吸吮里面的花蜜,,這種甜美的滋味會一直穿越時間,銘記于心頭,。
清明節(jié)時,,一夜春雨后,泡桐花便已盡落,,滿地落花已成追憶,。當(dāng)北方桐始華時,川西已是桐花落,?!白蛉湛椿ɑㄗ谱?,今朝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歡,,莫待春風(fēng)總吹卻,。”問春何苦匆匆,,美好物事就是這樣的短暫,,帶風(fēng)伴雨如馳驟,花不待人春光易逝,。
三 采茶制茶正當(dāng)時
清明,,在川西細雨的滋潤下,正是茶樹新芽抽長的時候,?!懊髑安瑁瑑善俊?,清明茶,,由此時節(jié)采制的茶葉嫩芽制得的當(dāng)年新茶,滋味最佳,。
茶,,是中國原生的植物,來自山茶科山茶屬,,也是古老的中國植物,。茶最早時寫作“荼”字,《爾雅·釋草》中解釋說:“荼,,苦菜,。”茶葉味苦,,于是茶樹也被稱為“木荼”,。《神農(nóng)食經(jīng)》里說:“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益州便在今天的四川一帶,,茗本意也是指苦的意思,,荼和茗都是指茶。
雖說“茶”與“荼”在今天讀音完全不同,,但是在唐代時這兩個音卻是一致的,。到了唐代,飲茶文化大盛,,唐人將“荼”減一筆專指茶,,“茶”這才成為了專門的名詞,。每年的清明是上新茶的日子,每一年的新茶對于愛茶人來講都極為珍貴,,白居易在《蕭員外寄新蜀茶》一詩中對來自蜀地的新茶做了表白:“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p>
許多人會將中國茶文化的發(fā)端源自于陸羽,。陸羽是唐時的人,號稱茶山御史,。他被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著有世界最早對茶的專著《茶經(jīng)》,,不過中國人飲茶的歷史,,遠遠早于了唐朝陸羽著茶經(jīng)的時代。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栽種茶樹了,,白居易說:“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西漢時,,蜀人吳理真于蒙頂山栽植馴化茶樹,被后人尊為“茶祖”,。
白居易還在《山泉煎茶有懷》詩中寫下:“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清明時節(jié),,愛茶之人不如呼朋引伴,,尋一處風(fēng)景秀美的川西田園茶鄉(xiāng),體會一下采茶制茶的樂趣,?!奥淙掌脚_上,春風(fēng)啜茗時”對于成都人來說,,最適意的人生莫過于尋一處鳥鳴婉轉(zhuǎn)的所在,,安靜地曬一會兒太陽,喝上一杯自己采摘的明前茶,。
四 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焙彻?jié)也曾是中國古代十分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在這一天里,,從早到晚都禁止煙火,人們也只能吃冷食,。寒食節(jié)源于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被自己燒死的功臣介子推,,于是下令在這一天全國禁火。
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前后緊鄰,,后來亦如上巳節(jié),,都融入了清明節(jié)的風(fēng)俗中,介子推母子死時抱著的是一棵柳樹,,于是寒食節(jié)這一天,,除了吃冷食,人們還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以示懷念,。唐高宗在游春渭陽的時候,,就賜群臣柳圈各一,據(jù)說戴上它可免毒蟲叮咬,。后來民間還有了“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里也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痹陉柎喝碌娜崛彷p風(fēng)里,錦江兩岸的柳樹已是柳絲如煙,。清明前后,,也是栽植樹木的時季,陽光明媚,,春雨滋潤,,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扒迕饕祸纸癯?,聽得沿街賣柳條”,此時柳條生芽,,扦插易活,,“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敬完鬼神祭過祖先,,順手插柳植柳也成為我國古人的清明習(xí)俗。
“柳”和“留”又諧音相通,所以折一枝柳條相贈,,也成為了分別時的一種習(xí)俗,,離別時總是用贈柳來表達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意。無論是長亭,、橋頭還是江岸,,每一個城市,只要有離別,,就有難盡的情意和綿綿的離恨,,也就總會有一個折柳贈別的地方。在成都,,老九眼橋水碼頭便是這樣的所在,,多年前,這里也曾經(jīng)上演過一幕幕迎來送往的悲喜,,折一枝柳,,遠行人至此登舟上船,在春日蕩漾的粼粼波光中,,從容地揮手自茲去,,一路順江遠行,離開這座繁花似錦的城,。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清明 杏花 物候 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