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文物中的“豬”故事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二生肖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生肖紀年法也為中國人所熟知,,即用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12種動物代表不同年份,。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戰(zhàn)國末年至秦代墓葬發(fā)掘出土的竹簡《日書》中,就曾出現(xiàn)過將地支與生肖對應的內容,,除個別略有出入外,,大多與今相同。
豬,,古稱“豕”,,為六畜之首,漢字中,,“家”下邊就是“豕”字,,這也說明在古人眼里,,家中有豬方能稱“家”,可見豬在古代中國人生活中的地位,。在十二生肖中,,“豬”是最后一只動物,與十二地支中的“亥”相對應,。關于“亥”與“豬”相配,,有多種說法,一種是根據(jù)動物活動時間來確定,,還有一種說法是與星辰崇拜有關,。
因此,作為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豬一直被幻化為驅邪化吉、招財送寶的吉祥形象,,在古代文物中,,以生肖動物豬為造型或飾以生肖豬圖案的文物藝術品同樣豐富多彩、形態(tài)各異,,長期深受人們喜愛,,其文化意義代表著誠實質樸、富貴吉祥,。
最為著名的是圓明園豬首銅像,,這是“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之一。這12件獸首原擺放于北京圓明園西洋樓景區(qū)中的海晏堂,,分別代表一天的12個時辰,,每日按時依次噴水,至正午時十二生肖同時噴水,,是當時圓明園最為壯觀,、神奇的景觀之一。
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最早在距今9000年之前的賈湖遺址中,,就曾出現(xiàn)過很多豬骨陪葬,經(jīng)人類學家的研究,,這表明當時已經(jīng)開始馴化豬,,這為人類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能量和充足的食品來源。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也促進了人類體制的發(fā)展,、社會文明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在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也曾出土過一件通高11.7厘米,、口寬17.5~21.7厘米的夾炭黑陶缽。這件陶缽是一種盛器,,呈圓角方形、平底,,特別是在這件1977年出土的陶缽上,,器表兩面各刻有豬紋圖像,長嘴,、瘦腿,、略微下垂的腹部,脊背上鬃毛好似鋼針,,眼神溫順,,形象介于野豬和家豬之間。這件文物也成為中國人馴化豬的證據(jù),。
在陶器中,,考古發(fā)現(xiàn)有較大量的豬紋缽、豬形罐等器物,。1993年,,在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中出土了一組9件距今6000年左右的豬形陶罐,這些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文物,,生動逼真,、活靈活現(xiàn),大小不一,,造型各異,,陶罐的口設在豬的背部,既實用,,又美觀,。
除陶器以外,在青銅器上也有很多豬的形象,。上海博物館所藏商代晚期青銅豬卣由兩個相背的豬首合為豐滿的器身,,豬首雙耳向上豎起,鼻子向下略卷起,,有兩個鼻孔,,嘴部狹長,兩邊角上咧,。雖然器蓋已經(jīng)缺失,,但此青銅豬卣腹下設有四個蹄足,蹄端各朝前方。頸部兩側置如意頭形橋鈕,。其腹部滿飾精致的云紋,,并由婉轉流暢的羽狀紋勾勒。
1981年,,湖南湘潭九華船形山出土的商代晚期豬尊同樣非常精美,。尊為酒器,豬背上開橢圓形口,,設蓋,,腹內盛酒。豬口兩側有獠牙,,豬前后肘部有橫穿的圓孔管,。豬背部有橢圓形孔,為酒的出入口,。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蓋上有鳳鳥,,既是裝飾,,又是捉手。豬身上裝飾有鱗甲,,龍紋和獸面紋,。豬首飾有云雷紋,蓋面,、頸部,、腹部以及臀下部均飾有鱗片紋,這是長江流域青銅文化中常見的一種裝飾,。
2000年,,山西侯馬晉侯墓地113號墓也出土一件豬尊,豬體碩壯,,吻部略上翹,,嘴角出獠牙,雙耳斜聳,,背脊有鬃一道,,尾上卷。蓋沿有目雷紋一周,,器腹兩側飾圓突的火紋,,外有平凸的變形獸紋。
從漢代至南北朝,,玉握豬也是墓葬中較多出土的文物,。玉握豬,,也稱玉豕、玉豚,,握豬呈方形柱狀,,背部渾圓,腹部平直,,一端稍尖為頭,,身上刻有數(shù)條凹線紋,分別表示出豬褶皺的嘴,、耳朵,、四肢等,寥寥幾刀,,造型生動。
還有一類豬形文物是豬首人身俑,。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唐代豬首人身俑,俑高77厘米,。此件生肖俑形象逼真,,豬首為頭,著文官對襟服飾,,長袍及腳踝處,,衣紋流暢,彩繪精致,。
在揚州地區(qū),,唐代墓葬里也出土過生肖俑。據(jù)介紹,,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發(fā)掘出土過一套十二生肖唐青瓷生肖首人身俑,,這也是揚州地區(qū)唯一發(fā)現(xiàn)的如此完整的全套生肖瓷俑。其中豬生肖俑呈端坐狀,,頭為豬的形象,,身子則為人形,雙手在身體前交握,,頗有威嚴,。此套生肖瓷俑保存完整,且這座墓葬被盜程度比較低,,陪葬品的擺布比較清楚,。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出土 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