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故宮文物身影遍布世界 每一件都是國運興衰的歷史
公元1924年 11 月 5 日,,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而這一天對已經退位的末代皇帝溥儀來說卻極不普通,,他完全沒有料到這是自己在紫禁城里度過的最后一天。退位 13 年來,,溥儀從未離開過這里,他依然擁有內廷的一切,,包括這里收藏的所有文物,,那是 2000 年來封建帝王們歷代搜集而來的最終積累,幾乎囊括了中國未曾中斷的文明,。
我們現在說的清宮的藏品或者說明清皇宮的藏品,,它不是說是明代或者清代兩朝收集的。也包括從宋代以來宮廷里邊這些藏品……(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 鄭欣淼)
縱觀中國的歷史,,王朝的更迭常常會伴隨著大量文物的散佚和毀壞,如梁元帝蕭繹在皇城被攻破前就曾燒毀了所有收藏,。而每一個王朝的承平時期,,來自各地的文物精華又會集中到宮廷。這是文物的宿命,。
清朝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歷經康乾盛世之后,皇家的收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這些文物存放于紫禁城以及皇帝的各個行宮當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皇宮成了天下藝術財富的大倉庫,。當年清宮的收藏到底有多少,具體存放在什么地方,,現在已經無人能說得清楚,。目前能看到的清廷編纂的幾本收藏書錄大多只限于對書畫方面的記載,而且遠遠不是全部,。
1924 年 11 月 5 日,,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一個月后,,清室善后委員會對內廷文物進行了清點,。據清點報告記載,故宮的文物中瓷器最多,,大都存于寧壽宮,、皇極殿和齋宮;其次是書畫,,以鐘粹宮最多,;金器、銅器,、玉器在各殿都有不同數量的收藏,。
但這只是溥儀離宮后的情形,,可以肯定的是,這時的文物已經大量流失,。
事實上,,清宮藏品的第一次大流失,是在此之前六十多年的1860 年,。
圓明園是清代帝王用150年時間陸續(xù)修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也是皇家文物的重要收藏地。據不完全記載,,圓明園中僅唐宋名人字畫就有兩百多幅,,園內的文淵閣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藏書樓,其中收藏的一部《四庫全書》就有3萬多冊,,而《四庫全書》在全國只有七部,。在舍衛(wèi)城中還有康熙以來收集的十萬尊珍貴的佛像,而這些幾百年來的珍藏在幾天之內就消失了,。
當時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在發(fā)往本國的通訊中說,,在進入皇帝的宮殿后,誰也不知該拿什么東西,。為了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鑲有珠寶的時鐘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和琺瑯瓶,,因太大不能運走竟被打碎,。而價值連城的書畫,在士兵眼里不過是廢紙罷了,,甚至被用來點煙,。
連續(xù)三天的搶劫之后,英法聯軍焚燒了圓明園,。
法國大文豪雨果怒斥這種暴行說:兩個強盜,,在搶劫和縱燒了圓明園之后,他們平分了贓物,,手牽著手,,哈哈大笑著回到了歐洲。
公元1900年農歷八月初四,,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紫禁城自建成以來第一次遭到外來入侵。當時,各國軍隊在紫禁城輪流駐扎,,先后長達一年多時間,,故宮文物遭到洗劫。
清宮的檔案也有記載,,但是記載得不全,。你比如說檔案記載某一天,,軍隊拿走了有300多件,他有個大的(數目),列得不詳細,,就是說玉器啊,,什么什么有多少,。這樣的記載比較多,。一個準確的統(tǒng)計也沒有的。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
唐代大畫家韓滉的真跡《五牛圖》就是當年從中南海的瀛臺被搶走的,。它被搶走后,多年不知所蹤,。公元1951年,,國家以五萬元港幣從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買回。目前,,唐人真跡存世已經寥寥無幾,。
在這次八國聯軍的入侵中,圓明園徹底地毀于戰(zhàn)火,,其他的幾處皇家重地甚至王公府邸都遭到洗劫,。藏于翰林院的《永樂大典》被燒毀。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一萬一千冊,只剩下三百多冊,,其中一百七十冊留在中國,,其余的分別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和私人手中。
故宮以及宮中文物的命運始終隨著國運與時局的變化而動蕩起伏,。一批太監(jiān)開始伺機盜寶,。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故宮 溥儀 故宮文物身影遍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