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慷慨之氣與治國情懷——千年文脈北運河
《通州運河》(局部) 梁震龍
編者按
千年運河源遠流長,,運河文脈積淀深厚,。本版刊發(fā)的兩篇作品,皆從運河文脈傳承著眼,,一南一北,,為如何讓古老的運河文化走進人們的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激活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豐富和拓展人們的精神境界,,提供了文學樣本的參照,。
作為京杭大運河起點的北京運河文化帶,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在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千年文脈的格局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如何講好北京運河文化帶文脈傳承的故事,激活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讓它走進人們的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豐富和拓展人們的精神境界,需要我們用心思考,,有效傳揚,。
運河煙柳
生態(tài)意識是近年來的熱詞,。在這一點上,大運河良好的生態(tài)建設,,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運河兩岸綠柳成蔭,綿延生長,,在通州諸景中就有“柳蔭龍舟”“高臺叢樹”“平林煙樹”等著名景觀,。在古今文人的筆下,運河煙柳是重要的表現(xiàn)對象,。明代重臣徐階詩云,,“頗憶三江遠,乘流意若何,?水深秋氣入,,竹密雨聲多。熟果當尊落,,驚禽拂棹過,。柳蔭催系纜,欹枕聽漁歌,?!保ā断娜諈鞘逃瓮ɑ莺印罚┧魃钌睿窳置苊?,秋雨瀟瀟,,秋意闌珊,柳蔭系纜,,漁歌入夢,,有江南之意蘊。清人曹雪芹的好友愛新覺羅·敦敏詩云:“潞河曲港通漁溪,,溪邊釣艇春煙迷,。曉來拂柳行兩岸,,綠蔭深處鶯聲啼,。得魚不須上城市,沽酒且向蓬窗里,。一聲欸乃下滄浪,,月上疏林回船尾?!保ā洞簯涬s詩》)綠柳濃蔭,,拂柳而行,河溪幽曲,,釣艇春煙,,這也是北國江南之春日景象,。當代運河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劉紹棠筆下的運河風光“無柳不成書”,如《瓜棚柳巷》,,開篇就是濃得化不開的綠柳風光:“十八里運河灘,,像一張碧水荷葉;荷葉上閃爍一顆晶瑩的露珠,,那便是名叫柳巷的小小村落,。村外,河邊,,一片瓜園,。這片瓜園東西八篙寬,南北十篙長,;柴門半掩,,水柳籬墻?;h墻外,,又沿著河邊的一溜老龍腰河柳,打起一道半人高的小堤,??每煤恿G藤纏腰,扯著朵朵野花上樹,;枝枝椏椏,,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鳥窩倒掛金鐘,。小堤下,,水漲船高,葉葉扁舟,,從柳蔭下過來過去,。”水柳籬墻,,老龍腰河柳,,綠藤纏柳,野花上樹,,扁舟柳蔭,,句句不離柳樹,不愧是以柳為名的柳巷村,。
在諸多樹木中,,柳樹易于成活、生長快捷而遍植于大江南北,,在文人騷客的筆下,,傷春悲秋,,贈往留別,柳樹是其吟詠的集中意象,。運河兩岸廣植楊柳,,成為通例。而在通惠河,,卻還有別一種意蘊,。徐階詩題《夏日吳侍御邀游通惠河》提到的吳侍御吳仲,正德丁丑進士,。元代大科學家,、水利建設專家郭守敬所開通州運河,明初湮廢,,糧皆由陸以運,,費重民勞。吳仲以御史巡按直隸,,疏請重浚通惠河,。數(shù)月后完工,當年就運糧兩百萬石,,興利除弊,,效益明顯,不但皇家褒獎他,,通州民眾也非常敬仰他,,在通州給他建了生祠,感激之情化作香火繚繞,。吳仲外調(diào)處州離開通州時,,特撰《通惠河志》,“恐久而其法浸弛,,故於舟中撰此書奏進,,得旨刊行。上卷載閘壩建置開浚事宜,,而冠以源委圖說”,。《通惠河志》中記載說,,在碼頭附近要多栽種麻和柳樹,。麻可以制繩,在漕船上很多地方都能用得上,,比如纖繩。柳條可以編織成籮筐,,在治理河道過程中供挑夫挑泥沙,、挑石頭用,。如果遇到潰堤、潰壩,,水流沖擊力兇猛,,泥沙、石塊很容易被沖走,。柳條就用來編成大筐,,里面填塞石塊,大量拋下便于固定,,在治理決口等情況下很見成效,。至今,通州民間都有“吳仲建閘遇魯班”的傳說,,魯班急難救場的故事屢見不鮮,,而把吳仲編進民間故事,是給他立生祠之外另一種流芳后世的民間方式,。由此,,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景觀,天下通例與個人修為,,融合為京東運河的氤氳景象,,也對當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產(chǎn)生積極的啟示,。
慷慨之氣
大運河的文脈,,還表現(xiàn)在它對于北京作為帝國文化中心形成中的促進作用。金元以降,,運河北延,,不但促進了漕糧運輸和物流暢達,也將唐宋以來作為邊城的北京變成政治和文化中心,。曹雪芹的祖父曾經(jīng)做過江寧織造,,接待過乾隆下江南,“花的銀子跟淌水似的”,,林黛玉從揚州進京,,也是乘船沿運河而行。來自歐洲的馬可·波羅和鄂多利克,、魯布魯克等都是沿運河而行南北,,寫出他們的中國游記,寫出他們眼中壯麗的北京城,,也寫出夢幻般的繁華都市揚州和杭州,。而元大都對他們敞開胸懷的接納和任用,則是跨歐亞大帝國的博大胸襟。
明代大學者李贄亦曾客居通州而有詩云:“只在此通州,,此地足勝游,。清津迷釣叟,曲水系荷舟,。面細非燕麥,,茶香是虎丘。今宵有風雨,,我意欲淹留,。”李贄晚年在湖北麻城被視作異端邪說驅(qū)逐出境居屋被毀,,是通州士人馬經(jīng)綸親往湖北將他接到通州,,得以安身,“今宵有風雨,,我意欲淹留”,,此之謂也。馬經(jīng)綸進士出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因評議朝政見罪,削職為民,,他欣賞富有叛逆精神的李贄,,惺惺相惜。孰料李贄再遭厄運,,被萬歷皇帝欽命治罪,。馬經(jīng)綸冒著巨大風險陪同李贄入朝,又在李贄自殺身亡后收其尸入葬于通州,。明人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李卓吾墓”云:“卓吾生平求友,晚始得通州馬侍御經(jīng)綸也,。其葬通州,。卓吾老,馬迎之,,生與俱也,,死于馬乎殯?!睖@祖聞訊寫下悼亡詩《嘆卓老》,,“自是精靈愛出家,缽頭何必向京華,。知教笑舞臨刀杖,,爛醉諸天雨雜花,。”以此彰顯文人風骨,,為華夏文化保留逆權勢抗流俗之一脈,。通州民間故事中關于李贄和馬經(jīng)綸的生死友情及葬禮故事,,則從民眾輿論的角度回應了英魂義膽的壯舉,。這也是大運河文脈的慷慨之氣。
治國情懷
大運河集納文人生氣,,也擴散中央政權治國理政的綱紀與情懷,。從園林景物的營造,到康乾二帝的南巡,,都見其良苦用心,。
乾隆詩曰:“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瑯三竺宇,,花柳六橋堤?!痹娭兴枥L的是頤和園中西堤的景色,。滿清八旗,發(fā)祥于草原騎射,,底定中原之后,,在承德和北京的皇家園林建設中,紛紛摹仿傳統(tǒng)的江南園林景觀,,真心艷羨,,或許有之,文化統(tǒng)合,,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孔孟之道為形而上之精神,,園林美景,,則乃具象之證見。頤和園昆明湖是在郭守敬設計通惠河時修建的,,是通惠河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與紫竹院、積水潭(包括今什剎海等)等形成通惠河的蓄水行水調(diào)節(jié)水柜,。北京的水景,,圍繞運河建設而形成。乾隆十四年大規(guī)模擴展昆明湖,,主要目的是增加通惠河水源,、加強水源調(diào)節(jié)能力,,西堤仿浙西杭州景色,卻也不無仿照杭州西堤的水利功能之用意,。蘇軾和白居易在西湖筑蘇堤白堤,,初衷都是為了防汛抗?jié)场nU和園的西堤,,分割昆明湖與團城湖,、豐產(chǎn)湖,據(jù)水利專家介紹,,也是為了形成階梯蓄水,,實現(xiàn)水利樞紐工程。
乾隆,、劉墉,、和珅的故事經(jīng)過長篇電視連續(xù)劇的傳播,流布甚廣,,通州民間故事中亦有乾隆與二大臣游通州的故事,,關于“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巧妙對聯(lián),關于孰為皇家真正“聚寶盆”的辨析,,非常富有地方色彩,。
康熙親政之初,就把平三藩,、河務和漕運列為三件大事“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清史稿·靳輔傳》),。江南是富庶的糧食、絲綢和茶葉產(chǎn)地,,漕運和商運,,是關系京都命脈所在。如果說當年的絲綢之路使中國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品向世界各地流通,,大運河就是給帝國心臟供血的工程,。運河沿岸的城市,通州,、天津,、濟寧、常州,、揚州,、鎮(zhèn)江、杭州等,,都是最為繁華的都市和經(jīng)濟命脈所在,,而江南也曾經(jīng)是反清復明斗爭最為激烈和持久的地域,文人文化最為發(fā)達,,文人群體的反清意識也最為頑強,??滴跏乔宄瘹v史上第一位巡行大運河的皇帝,足跡遍布運河兩岸的北京,、河北,、天津、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滴鹾颓「饔辛窝剡\河下江南,,督查運河河務,,考察官員政績,了解兩岸民情,,朝泰山,,祭孔子,都是為了表現(xiàn)對中原漢族文化的認同,,為了政權的穩(wěn)定和繁榮,。
康乾盛世,其來有自,??滴酢堵汉釉姟吩疲骸皷|風吹雨曉來晴,春水高低五閘聲,,蘭漿乍移明鏡里,,綠楊深處座聞鶯?!贝禾斓木吧?,夜雨新晴,東風拂煦,,春水如明鏡而蘭舟乍移,,綠楊掩映中而鶯聲處處,確實迷人,?!按核叩臀彘l聲”又明確指稱通州勝景之“閘泄?jié)暋保ɑ莺佑枚嗟浪l調(diào)節(jié)河水流量,,便利行船,,水閘形成的水面落差,使原本靜謐的河水跌宕有致,,濤聲也格外動人,。
乾隆寫通州運河的詩作就更多,。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親赴通州考察潞河泛濫造成的災情,,感慨人民生活與勞動的艱辛,,進而聯(lián)想到名為永定河卻經(jīng)常為患人間的荒野狂瀾如何能夠制服:“潞河潦雖退,平川水猶漲,。以此例永定,,狂瀾詎能障?潞河潦雖退,,平川水猶漲,。以此例永定,狂瀾詎能障,。黍莖帶沙痕,,結(jié)穗欠豐壯。景異向所觀,,憑輿增悒怏,。頗有為解者,云此河灘上,。本為水由處,,人不與相讓。于茲得免潦,,高田恐無當,。我聞吁益顰,何莫非吾民,。使人有余地,,孰與水爭利?高下皆獲收,,吾愿其少酬,。”順乎自然,,興利除弊,,水暢其流,人豐其食,,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過通州詩》,,則講到通州城郭的修葺:“樹梢看塔影,,煙外過通州。沙嶺延東亙,,潞河自北流,。浮橋連巨鷁,,野岸起閑鷗。發(fā)帑完城郭,,無非保障謀,。”綠樹如煙,,古塔聳立,,沙嶺山光,潞河水影,,船頭繪有鷁鳥的大船搭起浮橋,,白鷗在河岸上飛翔,動靜之間使得這幅山水畫卷更為生動,。結(jié)句說到完工不久的新建通州城墻,,動用國庫重金,正是為了通州和漕運的安全保障,。
以此看來,,大運河的流動是雙向的,從江南和山東等地流向北京的是源源的物產(chǎn),,從北京向南流經(jīng)諸多省市的,是皇家的意志和帝王的精神,,其中不乏勵精圖治,、居安思危、關心民生民情等可資今天借鑒的理念價值,。
(作者:張志忠,,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運河 通州 文脈 千年文脈北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