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云南白族銀匠西藏“敲敲打打”二十余載
古城拉薩市北郊奪底鄉(xiāng)的山腳下有一條長約1公里的無名街道,,兩側(cè)是清一色的手工銀器,、銅器銷售店,。這條街道被少部分拉薩人稱作白族銀匠村,,這里的銀匠絕大部分來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鶴慶銀器鍛制技藝擁有超過500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云南當?shù)仡H有名氣,。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小批鶴慶銀匠為了謀生,,踏上了青藏高原,并在拉薩立足,。圖為64歲的洪中山在一塊銅蓋上雕滑紋,。中新社記者 貢桑拉姆 攝
中新社拉薩12月9日電 題:云南白族銀匠西藏“敲敲打打”二十余載
作者 江飛波
古城拉薩市北郊奪底鄉(xiāng)的山腳下有一條長約1公里的無名街道,兩側(cè)是清一色的手工銀器,、銅器銷售店,。每天上午10點開始持續(xù)到深夜,這條街道像一個特殊的金屬樂器一樣,,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那脫袈暋?/p>
這條街道被一些拉薩人稱作白族銀匠村,,這里的銀匠絕大部分來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鶴慶銀器鍛制技藝擁有超過500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云南當?shù)仡H有名氣。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小批鶴慶銀匠為了謀生,,踏上了青藏高原,并在拉薩立足,。
“這后面是納金山,,我們老家有座鳳凰山?!爆F(xiàn)年64歲的洪中山用鋼鏨子一邊敲著一塊銅皮,,一邊向記者介紹,他是1997年8月來到拉薩,,當時43歲的他迫于生計離開家鄉(xiāng),。
洪中山說,,1997年,他4名女兒中的兩人在讀初中,,一人在讀高中,,三人一年學費超過2萬元(人民幣,下同),?!爱敃r聽說西藏的手工銀器、銅器價格比云南高出不少,,于是決定來拉薩試一試,。”洪中山回憶,,他整整坐了7天7夜的車才到達拉薩,。
藏族民眾對手工銀器和銅器有著癡迷的愛好,即便如今工業(yè)產(chǎn)品越來越精細,,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但藏族家中的青稞酒壺、酒杯,、水勺等日用品以及供佛用品,,絕大部分仍以銅制居多,而經(jīng)濟條件更好的家庭,,銀質(zhì)日用品也不少,,這使得手工匠人在西藏仍有一席之地。
洪中山說,,到達拉薩后,,他先是在八廓老街從事生產(chǎn),一月能賺6000元左右,,解決了女兒的學費問題,。大約是在2005年,在拉薩的白族銀匠們集中搬到了太陽島,。隨著拉薩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2012年前后,幾百位白族匠人陸續(xù)搬至拉薩北郊奪底鄉(xiāng)納金山腳下,。
2012年開始,,聚集起來的白族銀匠和家人第一次在西藏拉薩過上了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火把節(jié)。
到西藏打拼21年,,洪中山擁有自己的絕技,,“這個是藏醫(yī)用的酒精燈,需要敲敲打打3天才能做好,這個是銅烙,、鐵烙,打造一套要一周時間……”洪中山自豪地說,,傳統(tǒng)藏醫(yī)醫(yī)療器械一共200多種,,全拉薩能做齊的只有兩三人,他便是其中之一,。
同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拉薩打拼的白族銀匠還有母樹燉的父親母金富,,“那時家里可以說一窮二白,一家人唯一的手藝便是這銀器加工,。也是迫于生計,,父親在1996年來到了拉薩?!蹦笜錈趸貞?,父親在拉薩的收入不錯,于是他在初中畢業(yè)后便也追尋先輩的腳步,,在拉薩當了父親的徒弟,。
2010年,當銀匠7年的母樹燉便攢夠了40萬元,,用于在云南鶴慶縣老家修建一套婚房,,“一半是傳統(tǒng)白族的裝修風格,一半是藏式的裝修風格,?!蹦笜錈跣χf,他熱愛銀器制作技藝,,也熱愛西藏,。
“上個月,一位藏族大叔拿了個老銀碗蓋樣品給我,,讓我按著那個花紋進行‘復制’,,一周敲敲打打下來,終于完成了,,顧客很滿意,。”母樹燉說,,他喜歡做有難度的銀器加工工作,,他認為那樣很有趣。
“從2000年開始,,我父親回云南老家都是乘坐飛機,,父輩們坐7天7夜汽車到拉薩的經(jīng)歷,早已成為歷史了?!蹦笜錈跽f,,如今,他父親已回到鶴慶縣老家安享晚年,,一家人二十多年打拼下來的銀器店由父傳子,,繼續(xù)經(jīng)營。
夜幕降臨,,白族銀匠村里的燈光逐漸點亮,,匠人們的小鐵錘依舊錘打著鏨子,在銀器或銅皮上刻出美麗的花紋,,叮叮當當,、叮叮當當?shù)捻懧曇琅f……(完)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銀匠 拉薩 白族